通江县“十四五”林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目 录
前言 .............................................................................................................................5
第一章 奋力开启通江林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6
第一节 基础条件 .....................................................................................................6
第二节 发展现状 .....................................................................................................7
第三节 机遇和挑战 ................................................................................................10
第二章 总体要求 ....................................................................................................12
第一节 指导思想 ....................................................................................................12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3
第三节 主要目标 ....................................................................................................13
第三章 林业发展空间布局 ....................................................................................16
第一节 优化“一核”保护空间 ................................................................................16
第二节 推进“三线”生态修复 ................................................................................18
第三节 培育“一地三园”林业产业 ........................................................................20
第四章 坚持保护优先严守生态安全边界 ...........................................................23
第一节 加强自然保护地管理 ...............................................................................23
第二节 推进森林资源法制化监管 .......................................................................24
第三节 严格保护野生动植物 ...............................................................................25
第五章 实施林业重大工程 ...................................................................................26
第一节 天然林保护修复工程 ...............................................................................26
第二节 退耕还林工程 ...........................................................................................27
第三节 乡村绿色工程 ...........................................................................................28
第四节 森林康养工程 ...........................................................................................29
第五节 林下经济工程 ...........................................................................................32
第六节 国家储备林建设工程 ...............................................................................33
第七节 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 ...........................................................................34
第六章 林业价值转化助推乡村振兴 ...................................................................35
第一节 培育现代林业园区提升林产品供给质效 ...............................................36
第二节 探索林业碳达峰碳中和试点试验区 .......................................................36
第三节 巩固生态扶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37
第四节 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评价和应用机制 .......................................................38
第七章 强化防控举措维护林业发展安全 ...........................................................39
第一节 严密防控森林火灾 ...................................................................................39
第二节 科学防治林业有害生物 ...........................................................................41
第三节 加强林业安全生产监管 ...........................................................................42
第四节 保障种苗质量安全 ...................................................................................43
第八章 聚力改革创新提升林业治理效能 ...........................................................44
第一节 全面推行林长制 .......................................................................................44
第二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45
第三节 搭建生态数字感知体系 ...........................................................................46
第四节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46
第九章 推进生态文化多元化融合 .......................................................................47
第一节 开展全民自然教育 ...................................................................................47
第二节 加强古树名木保护 ...................................................................................48
第十章 夯实保障措施推动规划落地落实 ...........................................................49
第一节 强化组织保障 ...........................................................................................49
第二节 落实投入保障 ...........................................................................................50
第三节 优化人才保障 ...........................................................................................50
第四节 环境影响评价 ...........................................................................................51
前 言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是“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赋予了林业新使命、释放新机遇,对林业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通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工作,将《通江县“十四五”林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确定为全县“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之一。本规划编制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精准衔接国家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2021—2025年)、四川省林草发展“十四五”规划和巴中市“十四五”林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通江县林业发展主要目标、空间布局、具体任务等,是指导全县“十四五”时期林业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规划范围为通江县域,规划年限为2021年—2025年。
第一章 奋力开启通江林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全国、全省、全市、全县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全县建设“一县三地”再次创业的历史新时期、后发赶超的关键突破期、振兴发展的黄金机遇期,通江林业必须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奋力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第一节 基础条件
在区位上,通江县背靠秦岭,地处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是全国主要山脉横贯东西、纵向南北的联结交汇处,奠定了全国森林生态体系中心的区位优势。境内河流自北向南汇入嘉陵江,属渠江水系且是渠江源头,奠定了长江流域嘉陵江支流渠江源头重要生态屏障的生态位势。通江位于成都、重庆、西安三大城市几何中心地带,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品质生态宜居供给地。
在资源上,通江县是全国重点林区。有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光雾山—诺水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光雾山—诺水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光雾山—诺水河国家自然遗产、诺水河珍稀水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诺水河省级自然保护区、五台山猕猴省级自然保护区、空山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地8个。有古树名木1194株。5个国有林场经营森林面积32.4万亩。境内野生动植物639余种,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1种、珍稀濒危保护植物14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四川盆地北缘山地重要生物基因库”。
在功能上,通江县是秦巴生物多样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核心区域。横向来看,居于北纬31度,是“北方的南方、南方的北方”,成为抵御北部风沙向南侵袭的重要防线,在调节北部温带季风气候、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南方地区提供了有力的生态支撑。纵向来看,位于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山脉自北向南由高到低走向,是长江上游森林生态屏障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重生态任务,为长江经济带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生态产品,举足轻重的地理区位、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通江林业未来可期、大有可为。
第二节 发展现状
“”十三五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通江县林业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县林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并先后被确定为全省绿化模范县、全省森林草原湿地生态屏障重点县、全省首批木本油料重点县、全省林业生态旅游示范县,如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通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为“十三五”划上圆满句号。
(一)生态绿化深入推进。以省委“绿化全川”行动为总揽,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国省道干线生态廊道绿化为重点,生态旅游线路精品彩化为特色,加快实施多彩通道建设,提升通道绿化、美化、彩化水平。对大小通江河、县域内重要水源地、水库及渠系周边开展补植补造,完成县城东至沙溪道路、石牛嘴至诺水河、高明至杨柏等道路绿化,完成璧山森林运动公园、石牛嘴山顶公园、高明湖湿地公园、谭家河湿地公园等绿化建设任务,城市绿地面积达到632.96公顷。
(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围绕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两大工程,以城市增绿、乡村添彩、景区着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大规模开展造林绿化,深入推进生态修复,森林生态和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累计实施营造林42万亩,新增城乡绿化面积60万平方米,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同比增长10.5%、12.5%,森林覆盖率提高2.5个百分点。
(三)森林资源有效保护。围绕依法管理和依法治火工作主线,广泛宣传新修订的森林法,严格落实森林资源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和生态环境问题责任追究办法,严格执行林地保有量限额指标、商品林限额采伐制度,深入开展森林防灭火专项整治,从严查处国家森林督查反馈问题,从重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四)绿色产业突破发展。围绕全县4+X产业体系,按照“基地化布局、园区化建设、一体化加工”发展思路,推行“政府主导、部门主帮、企业+农户主体”发展模式,招商引进锐嘉生态食品、重庆丰源花椒、四川金鼎等10余家企业,打造10万亩百里核桃产业长廊、6万亩青花椒产业基地和万亩杜仲产业示范片,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林业综合产值达40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达2700元。
(五)生态扶贫成效显著。把生态扶贫作为脱贫攻坚和农民增收的主抓手,构建了县级领导挂联、部门协助、乡镇主抓的生态扶贫政策落实体系,坚持精准施策、因户施策,落实生态补偿补助一批、造林务工增收一批、生态保护就业一批的推进机制,累计完成中央和省级财政生态扶贫资金36520.2万元,聘用建档立卡生态护林员6492人,组建造林专业合作社9个,贫困户户均增收5568元。
(六)基础条件明显增强。近年来,通过争取实施通场部硬化路车购税扶贫计划和林下经济节点公路车购税扶贫计划项目资金5100余万元,渐次推进24.298公里国有贫困林场林下经济节点路、18.698公里通场部硬化路建设;争取中央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80余万元用于贫困林场改造提升,林场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加快推进杜仲、青花椒2个市级重点项目,4个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项目和林业经济产业基地、天保二期工程、新一轮退耕还林、县城至王坪环线公路森林廊道改造提升等项目。
(七)森林康养蓬勃发展。创建2个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单位,1个国家级森林小镇,2个省级森林小镇,7个省级森林康养人家,7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5个市级森林康养试点示范基地,创建4个省级森林食品基地。
(八)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国有林场改革全面结束,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强化,通过招引林业人才,林业干部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干事创业能力不断提升,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加强,政治生态持续向好。
第三节 机遇和挑战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占县域总面积近70%的森林是通江发展的核心优势和比较优势,市委、县委将文旅康养作为“首位产业”,让林业成为“重要资源”,广大人民日益迫切的美好生态需要,多重战略机遇与现实需求叠加,通江县林业必将迸发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顶层设计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结合县情林情,“十四五”时期通江县林业主要面临五大机遇。
一是国家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机遇。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正式印发,明确提出将大力支持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促进绿色转型发展等涉林利好政策,通江县正处在振兴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二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绿色生态是通江最鲜明的特质,县委后发赶超跨越发展加快建设“一县三地”目标定位,与林业息息相关。
三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机遇。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出发,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大部署,筑牢绿色屏障、建设绿色家园、发展绿色经济、完善绿色制度、培育绿色文化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给予通江林业的重大政策机遇。
四是长江经济带发展机遇。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科学谋划中国经济新棋局,作出的既利当前又惠长远的重大决策部署。通江致力于打造绿色经济核心增长极,与长江经济带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定位高度契合。
五是碳达峰碳中和机遇。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已经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推动下,让林业迎来又一个高质量发展“春天”。
清醒认识到机遇与挑战并行,在奋力开启通江林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进程中,还有诸多挑战,需要逐一破题。
一是使用林地定额指标缺口较大。“十三五”期间,全县使用林地定额指标出现缺口。“十四五”时期,全县必将迎来新的更快发展,交通、水利、城市建设等使用林地资源需求迫切,但林业以生态保护为主的政策走向愈加明确,使用林地定额指标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二是造林用地瓶颈制约明显。经过多年大规模国土绿化,全县森林覆盖率接近“天花板”,集中连片可造林用地成为稀缺资源,加之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对“生态红线”的划定以及对“生态保护、基本农田”的空间管控边界提出更高要求,造林空间受到进一步压缩,造林用地更加严谨规范。
三是投融资渠道发生深刻变化。近年来,财政投入逐年减少、社会投入持续放缓成为影响林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十四五”时期,国家支持地方发展的方向从财政无偿投资转变为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金融等有偿融资的趋势十分明显,从“等钱”到“找钱”,会不会、行不行成为林业发展的一大挑战。
四是管理运行机制尚不健全。机构改革后,随着林权管理、自然保护地管理、林业行政执法、森林防灭火等职能调整,基层管理体制还未完全理顺,机构设置、队伍建设、设施设备成为林业发展薄弱环节。
第二章 总体要求
“十四五”时期,通江林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动力与压力同在,必须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林业工作部署,把准方位、融入大势、主动担责、再次创业,才能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贯彻中央、省、市决策部署,以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产业培育振兴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持久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健全林业治理体制,提升产业发展质效,厚植生态文化底蕴,奋力开启通江林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通江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提供优质的生态服务。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加强保护的同时,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通过发展林业产业,带动农民致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障林业产业发展。
——坚持因地制宜、统筹发展。在城乡绿化、生态工程、产业基地、林产品加工等林业项目建设中,强化因地制宜,统筹协调。
——坚持科技支撑、创新发展。健全林业科技保障体系,推广应用林业科技成果,提高林业生产科技含量,坚持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促进林区林下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做大做强林业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确保资源增长、林业增效、农民增收。
——坚持多元投入、开放发展。动员社会力量,全民动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参与林业生态建设,促进林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坚持社会参与、共享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产品的向往和需求为出发点,不断创新生态产品,培育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增进生态福祉,引领全社会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美丽家园。
第三节 主要目标
“十四五”时期,着力构建通江林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完成营造林10万亩,森林蓄积增长到219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增长到66.2%,林业综合产值突破50亿元。到2025年的主要战略目标是。
——立足生态立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严格落实生态保护制度,建立“林长制”目标责任和生态考核机制,保护生态红线,突出“两园三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促进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着力构建秦巴山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先行区,大自然保护和生态文化融合传承区。
——立足交通强县,打造彩林景观廊道。立足县域“五路三圈”现代交通体系建设,以巴万高速、镇广渝高速、米仓大道、诺水大道和县域国省干道及内环线交通网为重点,以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物种资源优势为支撑,着力挖掘彩林乡土树种彩色潜力,拓展交通沿线彩化空间,科学配置景观彩叶树种,打造交通路网多彩景观廊道新格局。
——立足产业富县,构建绿色经济高地。坚持把发展绿色经济,着力构建绿色经济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现代特色林业产业新高地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木本油料、森林药材、林下经济、花卉苗木、森林康养等特色林业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立足文旅兴县,增强生态旅游软实力。深入实施“生态+”“森旅+”“康养+”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坚持以林业景区、森林公园、国有林区、田园乡村为依托,突出森林的养身、养心、养性、养智、养德“五养”功能,着力构建以生态观光、森林旅游、森林康养为支撑的生态旅游体系,不断增强生态旅游软实力。
专栏1 “十四五”通江林业发展主要指标表
类别 |
序号 |
指标名称 |
十三五期间/期末 |
十四五期间/期末 |
属性 |
生态建设 |
1 |
森林覆盖率(%) |
>65.57 |
>66.2 |
约束性 |
2 |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
2080 |
2191 |
约束性 |
|
3 |
湿地保有量(万亩) |
0.94 |
0.94 |
约束性 |
|
4 |
森林火灾受害控制率(‰) |
≤0.1 |
≤0.1 |
约束性 |
|
5 |
林业有害生物成灾控制率(‰) |
≤3 |
≤3 |
约束性 |
|
产业发展 |
6 |
林业产业总值(亿元) |
40.13 |
50 |
预期性 |
7 |
现代林业示范园区(个) |
2 |
2 |
预期性 |
|
8 |
现代林业产业基地(万亩) |
3 |
3.5 |
预期性 |
|
9 |
生态旅游康养人次(万人次/年) |
80 |
150 |
预期性 |
|
生态文化 |
10 |
省级森林乡镇(个) |
2 |
3 |
预期性 |
11 |
自然教育科普基地(个) |
0 |
1 |
预期性 |
|
12 |
古树名木保护率(%) |
100 |
100 |
预期性 |
|
13 |
义务植树尽责率(%) |
95 |
95 |
预期性 |
|
支撑保障 |
14 |
转化应用创新技术成果(个) |
1 |
2 |
预期性 |
15 |
森林碳汇储量(万吨) |
0 |
80 |
预期性 |
|
16 |
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 |
70 |
70 |
预期性 |
第三章 林业发展空间布局
综合考量通江县在全国、全省所处的地理区位、生态位势及林业资源分布情况,按照县委、县政府林业发展部署,结合人民群众对林业的现实需求,“十四五”时期,通江林业以优化“一核”保护、推进“三线”生态修复、培育“一地三园”林业产业统揽发展空间。
第一节 优化“一核”保护空间
以生态区位最重要、森林资源最富集、生态品牌最响亮、生态产出最高效的北部区域为板块,系统优化调整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各类自然保护地,结合通江县在全国生态体系中的定位,主动融入国家生态安全大格局,划定“一核”自然保护空间。深度挖掘北纬31度物种起源故事,与南充市、达州市、广元市、汉中市、安康市、襄阳市共建大巴山—米仓山生态屏障,打响自然科普教育品牌,筑牢秦巴重点生态功能区、渠江源头生态安全屏障。
第二节 推进“三线”生态修复
坚持科学、生态、节俭原则,以渠江源头生态综合治理为抓手,在国土“三调”成果一张图上落实绿化空间,宜封则封、宜造则造、宜林则林、宜灌则灌,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重点修复米仓大道生态彩林风景线、大小通江河库生态湿地廊道线、渠江上游竹林生态旅游风景线,建成“三线青山、千里林带”。深度融入文旅康养首位产业,打造通江燕亭山至王坪彩林风景线,在重要节点布局精美景观景点,形成“千里彩林网红打卡地”。推动文旅康养产业提档升级,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价值共赢。
第三节 培育“一地三园”林业产业
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围绕以森林康养为旗舰,以核桃、道地木本药材、花椒为主的“1+3”林业主导产业体系,结合我县本土特色产业,全力培育“一地三园”林业产业。
森林康养目的地。以南教城、海鹰寺、黄柏国有林场为核心,覆盖诺江镇、唱歌镇、铁佛镇等乡镇,星罗密布康养基地、康养社区、康养人家,打造中国知名森林康养目的地、中国内陆养生福地。
现代核桃产业示范园。以县域北部诺水河、空山、两河口、长坪、铁溪等乡镇为干线,培育2万亩百里核桃产业长廊,建成核桃产业示范乡镇2个、核桃产业示范专业村10个,创建市级四星级现代林业产业园区。
道地木本药材产业示范园。围绕杜仲产业项目,推进“两园三品六区”(即两园:科技示范园、精深加工园,三品:药品、食品、保健品,六区:6个杜仲种植核心区)产业建设。延伸杜仲产业链,提升市场竞争力,开发生产杜仲食品、杜仲保健品、杜仲无抗饲料等系列精深产品,争创省级现代林业星级园区,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杜仲生产、加工和流通体系。
花椒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围绕“一区两园三片”(即一区:精深加工区,两园:省级特色产业园、出口基地示范园,三片:民胜杨柏火炬、广纳铁佛麻石、诺江镇涪阳)总体布局,按照绿色发展、全链提升的基本思路,巩固提升青花椒种植面积6万亩,建设产业示范基地3万亩,打造花椒产业示范乡镇5个,专业示范村(合作社)20个,专业大户100户,建成现代化花椒加工厂房20000平方米,开发巴山麻王花椒系列产品20个,延伸巴山麻王花椒产业链、价值链、品牌链。
第四章 坚持保护优先严守生态安全边界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坚持把生态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强化落实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责任制,守卫绿水青山生态本底。
第一节 加强自然保护地管理
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科学确定自然保护地范围,优化自然保护地空间布局,按照国家、省自然保护地体制改革总体部署,统筹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整合交叉重叠、归并相邻相连的自然保护地,优化四川通江五台山省级猕猴自然保护区范围,将不符合自然保护地管理规定的永久基本农田、成片人工集体商品林等调出自然保护地。
推进自然保护地规划建设。推进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编制修订。开展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修复,加强野外保护站点、巡护路网、监测监控、应急救灾、森林防灭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等保护管理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生态文化服务能力。统筹保护与发展,落实差别化管控,在自然保护地内划定适当区域开展生态教育、自然体验、生态旅游等活动,加强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服务设施建设,提升自然保护地生态产品服务供给能力。探索经营性项目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特许经营制度,鼓励原住居民参与特许经营活动。
专栏2 自然保护地建设重点任务
任务名称 |
主要内容 |
整合优化 |
整合设置四川诺水河珍稀水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诺水河省级自然保护区、诺水河—空山国家地质自然公园等3个自然保护地,优化四川通江五台山猕猴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 |
诺水河珍稀水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建设野外视频监控系统10套,新建中心管理站1个、管护站2个、管护哨卡6个、瞭望台3处。 |
五台山猕猴省级自然保护区 |
建设办公及生活用房1200平方米;新建远程视频监测系统14套、远程视频监测电子接收系统及设施设备2套;维护巡护道路50公里。 |
诺水河—空山国家地质自然公园 |
新建界碑界桩14处、围栏(网)45公里、应急救援设施4处、防灾减灾设施5处、卫生救护设施5处,建设科普教育设施1处,建设园区至交通干线连接路15.5公里、内部道路18公里。新(改)建步行道30公里,改(扩)建停车场3处、生态厕所6处。 |
光雾山—诺水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
新建森林防火通道16.5公里、消防营房1800平方米、巡山步道4.5公里、野生动植物管护站1个、森林火灾视频监控系统180处、森林防火瞭望台3处。 |
第二节 推进森林资源法制化监管
严格林地用途管理。完成新一轮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科学确定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林地保有量等发展指标。实施林地和森林总量管控,严格落实林地用途管制、林地使用审核审批和使用林地定额制度,从严控制林地向非林地逆转。强化使用林地总量控制,优先保障民生项目、重大项目用地需求,从严控制经营性项目使用林地,加强临时使用林地监管。
加强林木采伐管理。严格凭证采伐和限额采伐,建立健全以森林经营方案为基础、总量与强度双控制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公益林、天然林、国有林采伐,适当放宽放活商品林、人工林、非国有林采伐。推行集体人工商品林采伐指标进村入户和“一站式办理”采伐审批服务。
强化林业行政执法。推进森林资源“一张图”建设和动态更新,扎实抓好森林督查“回头看”,科学运用监测即报DPS系统及卫星遥感影像、无人机等现代化技术,持续加强“天上看、地上巡、图上比”的林地全方位监管体系建设。深化林业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强林业行政执法队伍,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依法查处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加大破坏森林资源监督执纪力度,树牢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广大群众“不敢乱砍林木、乱占林地”法治思维和行动自觉。
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持续推进“法律七进”,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组织实施林业普法年度计划,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创新普法形式,及时曝光典型案例,增强党政领导、项目业主、广大市民法治观念。
优化林业审批服务。优化林业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细化林业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推进审批服务“网上办、一次办、就近办、马上办”,实现政务服务全网络化。优化事前对接指导、事中审批服务,强化事后跟踪监管,提升政务管理能力。
第三节 严格保护野生动植物
摸清野生动植物家底。结合全国第二次、第三次野生动植物调查,系统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普查。深度挖掘野生动植物科普、生态、经济价值,精选历史悠久、独具特色、品种名贵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建设基因库。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扩繁,完善物种结构,丰富基因群落,推进官方认证,夯实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基础。
做好禁食野生动物“后半篇”文章。按照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理顺野生动物人工繁育体制机制。严格落实野生动物监管职责,加强非洲猪瘟、禽流感、小反刍兽疫等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争取扩大陆生野生动物致害补偿范围,将野生动物致害纳入林业政策性保险范畴。
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救护。加大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红豆杉、巴山水青冈等物种迁地保护力度,成立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并将其纳入编制管理,建成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点1个。开展多形式宣传教育,提升公众爱护野生动植物意识。加大对鸟类迁徙路线管理和巡护看守,推进建设通江北部山区野生动物迁徙通道300公里。
第五章 实施林业重大工程
依托林业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持续增加森林覆盖率,提高森林品质,改善生态环境,让通江“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第一节 天然林保护修复工程
严格保护天然林资源。完善通江县天然林保护修复实施方案,建立全面保护、系统恢复、用途管控、权责明确的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体系。到2025年,天然林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依据生态保护红线及生态区位重要性、自然恢复能力、生态脆弱性、物种珍稀性、自然保护地等指标,划定天然林保护重点区域,实行分类施策、分区管理。
科学修复天然林。开展退化天然林专项调查,摸清退化天然林规模和分布,编制退化天然林保护修复规划,对郁闭度过低、过高的乔木林及天然残次林,采取宜造则造、宜抚则抚、宜改则改、宜补则补等方式适度精准修复。
落实天然林监管责任。按照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位管理原则,落实县政府天然林保护修复主体责任,将目标任务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推行天然林保护与公益林管理并轨,实行天然林管护责任协议书制度。严格责任追究,对破坏天然林资源、保护天然林不力的责任主体依法依规依纪终身追责问责。
第二节 退耕还林工程
坚持政策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根据国土“三调”成果,对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25度以上及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实施还林还草。重点推进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等重要保护地内耕地、易地搬迁腾退耕地、石漠化耕地、重要饮水区耕地、地质灾害区等耕地还林还草。到2025年,巩固提升上一轮和新一轮退耕还林成果,让退耕还林成果稳得住、效果好、能致富。
依法将上一轮退耕还林成果纳入森林资源管理,壮大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落实管护责任、推行联户共管、出资代管、集体统管、大户租管等有效机制。推动退耕还林地规模经营,探索产业发展新业态。到2025年,全县常态化巩固退耕还林成果27.74万亩,实现提质增效。
专栏3 退耕还林工程重点任务
任务名称 |
主要内容 |
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 |
巩固提升新一轮退耕还林成果13.34万亩(其中:对低效退耕还林地改造新植油茶5000亩) |
前一轮退耕还林成果巩固 |
巩固前一轮退耕还林成果14.4万亩 |
第三节 乡村绿色工程
大力推进乡村生态振兴行动,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把绿色生态与川东北乡村形态、业态和文态深度融合,着力打造绿色乡村“一园三带”。
巴山名木古树主题公园。保护巴山生物多样性植物,建立巴山古树名木智慧管理系统,实现古树名木规范化、动态化信息管理,搭建社会公众捐资认养信息平台。以“一县三地”和创建川陕苏区王坪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为契机,提炼古树名木与红色通江、人文通江融合脉络,挖掘古树名木文化历史价值和实用功效,丰富古树名木文化底蕴。启动空山待皇树古树公园试点建设。
城郊乡村休闲田园花海带。以诺江镇、民胜镇为核心,推进乡村田园绿色行动,在新华村、元顶村、方山村、东郡村、鹰歌嘴村建设万亩乡村田园花海带。坚持乔灌花草结合、常绿落叶共生,着力打造既有季节轮换,又有常绿常青的乡村田园花海生态景观带,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见景,丰富乡村农旅融合发展业态,打造特色乡村休闲游。
高速沿线绿色村落示范带。在巴万高速途经杨柏、广纳、春在、麻石、龙凤场和镇广渝高速途经毛浴、瓦室、沙溪等乡镇,切实开展绿色新村、美丽家园创建行动,依托沿线独特的山水特色,统筹近村远郊、乡村风景资源、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到2025年,规划建设绿色村落10个,高质量打造提升森林小镇2个、森林村庄2个、森林人家20家,构建巴山绿色村落示范带,提升乡村绿色生活新风尚,激发乡村绿色经济新动力。
绿色耳乡青冈耳林培育带。紧扣“中国银耳之乡”金字招牌,依托耳林资源优势,以小通江河流域银耳、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为基础,在陈河、涪阳、新场、青峪、板桥口、诺水河等乡镇,科学规划,采取新植补造、低改抚培等措施,培育青冈耳林资源5万亩,打造青冈耳林培育带,为通江银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提供坚强的资源基础保障。
第四节 森林康养工程
依托森林康养优越的发展基础,分析通江生态区位、产业集群、经济社会、市场需求等,把握未来发展趋势,构建重点突出、特色鲜明、辐射发展的“一群三区多点”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格局,实现森林康养全覆盖。到2025年,全县培育森林康养林2万亩,建设2000平方米的巴山森林生态博览馆及配套设施、森林康养步道50公里,国家森林康养知名品牌3个,培训森林康养专业技师100人以上,森林康养电商平台5家,国家(或省级)森林康养基地2个,市级森林康养基地6个,县级森林康养精品点位(村)50个,全县森林康养年服务人数达150万人次,森林康养年综合产值达到30亿元,并带动20万以上林农增收。
(一)打造一个森林康养产业集群
以国有林场为重点,整合县域内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的森林康养资源,着力发展森林康养疗养、养老、体验、文化、游憩等观光旅游融合的综合性康养产业,打造以中远程客源为主体的森林康养产业集群。
(二)建设三个重点功能区
按照县域森林康养资源特点,科学布局,理性发展,着力建设森林休养、森林疗养、森林调养三大重点功能区,以应对不同层次的森林康养需求。
城郊森林休养区。城郊30公里区域乡镇密集,巴山小屋掩映于繁茂森林,鸟语花香,静谧闲暇,居民森林康养需求稳定,宜建设以森林人(农)家、森林客栈、森林休闲、森林体验等为主的森林休养区,满足访客缓解日常疲劳和消除精神紧张的需求。
北部森林疗养区。北部山区森林资源富足,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植物种类多达上千种,芬多精、负氧离子等康养因子能够达到医疗级别,宜推进森林医院、森林教育、森林康复等建设,满足访客养老养生及治疗疾病等方面的需求。
东部森林调养区。东部山区水资源及生态文化资源丰富,涵盖药王孙思邈复生地、金子寺、铜钵山、擂鼓寨、云昙洞、唱歌石林、古宁寨、黑龙潭等,种植有道地巴药杜仲、金山富硒茶、中华老鹰茶等特色产业,森林康养药疗、茶疗、水疗等传统养生文化基础厚实,宜建设森林调养区,满足体验者恢复轻度身体异样和预防生活习惯病的需求。
(三)发展多个森林康养精品点位
加强生态游憩、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等绿色基础建设,积极创建和发展一批特色鲜明、辐射能力强的森林康养基地、康养步道、休闲林场、城乡绿道和生态驿站。到2025年,以南教城、海鹰寺、黄柏国有林场为依托,建成特色鲜明的森林康养休闲林场,打造生态旅游康养精品;以创建川陕苏区王坪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毛浴红色旅游为契机,打造红色康养精品;以唱歌、新华田园、壁山公园、金子寺、鹰歌葡萄庄园为节点,打造乡村特色康养精品。
专栏4 通江县森林康养精品点位规划表
项目 名称 |
建设内容和规模 |
建设 地点 |
建设 期限 |
南教城、海鹰寺、黄柏国有林场森林康养基地 |
在南教城境内规划建设森林康养酒店、秦巴森林之母、日月湖、森林花海、网红吊桥、玻璃栈道、丛林穿越等。在海鹰寺林场建设森林康养服务中心,包括游客服务中心、集散广场、生态停车场、3A旅游厕所等。在黄柏国有林场建设佛庙山原始森林科普体验区、三木药材天然疗养区、道笋坝休闲运动区、黑龙天池观光游览区等。 |
南教城、海鹰寺、黄柏国有林场境内 |
2022—2025 |
红色岁月·文旅度假康养小镇项目 |
以川陕红色文化为主题,建设康养民宿、住宅、酒店、健康管理中心及配套附属设施的康养旅游小镇。 |
诺江镇 |
2022—2025 |
唱歌石林森林 康养养生度假 旅游区 |
规划建设森林康养项目及旅游开发项目。 |
唱歌镇 |
2021—2025 |
壁山森林公园 |
规划建设公园入口形象区、儿童游乐园、七彩花田区、风情商业街、运动健身区、文化展示区。建设中大环线为18公里,内环线为8.2公里,游步道3公里。 |
壁州办事处 |
2021—2025 |
金子寺生态颐养中心 |
巩固提升老年中心,膳食中心、康复理疗中心、洗浴中心等设施。 |
铁佛镇 |
2021—2025 |
第五节 林下经济工程
依据通江森林资源、气候特点、林业发展、社会经济及海拔高度等区域性差异,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养殖、采集和加工业,构建林下经济产业“一区三带”。
城郊林下经济区。区域范围主要包括民胜、杨柏、春在、诺江镇等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且距县城30公里以内的区域。在尊重农户自愿的基础上,依托低产低效商品林改造,重点发展特色种苗花卉、林产工业、乡村生态旅游等林下经济项目,推动林业产业科技示范村及林业产业特色村建设。
北部高山林下经济带。区域范围主要包括空山、黄柏、海鹰寺、铁厂河、南教城五个国有林场和诺水河、铁溪、空山、洪口、沙溪片区等部分乡镇。重点抓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巩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及退耕还林工程取得的重要成果,加大区域内森林资源保护力度和生态环境的修复,科学合理开展森林康养、干果产业、生态养殖等林下经济产业。
中部中山林下经济带。区域范围主要包括永安、瓦室、至诚、兴隆、涪阳、陈河、青峪、新场片区等部分乡镇。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搞好区域内宜林荒山荒地及低产低效林的改造,依托林业两大工程及林业产业建设项目,围绕新农村连片开发整体思路,深入开展林业产业特色村、林业科技示范村、绿色小康示范村的建设,大力发展以银耳、木耳等为主的菌类森林蔬菜林下经济产业带和乡村生态旅游业。
南部低山林下经济带。区域范围主要包括广纳、三溪、铁佛、麻石片区等部分乡镇。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搞好区域内低产低效林的改造,培育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大力发展特色苗木花卉和乡村生态旅游业,围绕县委、县政府新农村连片开发建设,兴建林业产业特色村、林业科技示范村、绿色小康示范村,为新农村经济增加“造血功能”。
第六节 国家储备林建设工程
推进财政投资国家储备林建设。围绕增加森林蓄积、保障木材安全目标,以国有林场为主体,大力建设中长周期乡土大径级用材林和珍贵树种用材林为主的国家储备林基地,集约培育人工林,科学改培现有林,实施马尾松、柏木等低产低效林改造,定向抚育中幼林,为国储林,藏富于林。
推进国家储备林融资项目建设。抢抓国家、省支持国家储备林建设政策机遇,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金融融资“债融组合”项目为突破,紧扣国家、省重大战略规划和服务县委、县政府中心大局,大力编报“储备林+森林康养”“储备林+现代林业园区(花卉园艺、富硒核桃、木本药材等)”“储备林+城市森林(湿地)公园”“储备林+自然科普教育”等重大项目,推进国家储备林融资项目落地。
专栏5 国家储备林建设重点任务
任务名称 |
主要内容 |
人工林培育 |
使用通过认定的林木良种、无性系培育的壮苗,定向培育工业原料林、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1万亩。 |
现有林改培 |
采取间伐、补植补造等经营措施培育复层异龄混交林1万亩。 |
中幼林抚育 |
采取间伐、修枝、除草割灌、施肥等抚育措施,实施中幼林抚育3万亩。 |
开展林业融资项目建设 |
探索通江县银耳原料林、国家储备林、大巴山生物多样性修复融资项目,实现融资10亿元以上。 |
出让特许经营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项目 |
包装通江县储备林建设项目,出让经营权。实现总投资6亿元以上。营造林建设:84905亩;经济林建设:27672亩;林下经济:3400亩;基础设施和支撑体系建设:新建防火道路20公里,瞭望塔1个,消防水池5口、消防用水体系1套,森林防灭火应急演练基地1处,智能森林防火监测设备体系5套,改造提升林区道路8.3公里,新建林区生产便道70公里,供电系统1套,管护站管理用房2500㎡,宣教中心1处,资源监测设备1套。 |
第七节 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
开展森林抚育。通过优化密度、调整树种组成、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方式,优化林分结构,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功能。重点抚育人工杉木、柏木、青冈、香樟、马尾松纯林等,围绕银耳产业发展推进耳林抚育建设。
推进低效林改造。因林制宜间伐改造、补植补造、调整树种、更替改造低效林,重点改造经济林、用材林及主要河流防护林,提高森林质量、林地生产力和综合效益。加强疏林地、未成林地及灌木林地补植补造和封育管护,促进尚未郁闭成林的森林尽快郁闭成林。
强化质量提升示范。对结构单一,林相残次的退化林分进行改造培育。采取人工造林、抚育补植、改造培育等措施,实施渠江流域生态廊道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示范项目。
实施生态修复治理。加快宜林荒山、荒坡、荒地造林,推进矿区植被修复,加大滑坡、山洪泥石流崩塌等自然灾损土地及城市工程建设、水电开发、公路建设等工程创面生态修复,及时开展迹地复绿和林业有害生物病死木更新。
专栏6 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重点任务
任务名称 |
主要内容 |
森林抚育 |
实施森林抚育12万亩 |
低效林改造 |
实施低效林改造4万亩 |
封育管护 |
实施封育管护4万亩 |
样板基地建设 |
建设退化青冈防护林、马尾松改造、竹林抚育、森林可持续经营等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示范样板基地1个 |
生态修复治理 |
实施生态脆弱区修复治理,矿区植被恢复率达到85%,迹地复绿和林业有害生物病死木更新率达到90% |
第六章 林业价值转化助推乡村振兴
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主线,以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抓手, 大力构建“1+3”特色产业、“一县三地”区域布局的现代林业生态产业体系,高质量转化林业价值,助推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第一节 培育现代林业园区提升林产品供给质效
积极培育现代林业园区。对标国家级、省级、市级现代林业园区创建标准,集聚项目、资金、资源、人才、技术集中扶持现代林业园区建设。重点培育建设“三园”,即:省级杜仲产业园、市级核桃产业园、市级青花椒产业园。
提高木材培育能力。大力发展桤木、杨树、柳杉、杉木等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速生丰产用材林。适度发展银杏、楠木、鹅掌楸、香樟、柏木、巴山水青冈等珍贵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基地。着力提高林木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人造板、家具、木制工艺品等林木产品。
健全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立林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和运行机制,开展林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培训与技术指导,完善林产品质量检测站功能。推广核桃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力争核心产区病虫害统防统治率达到80%以上。加强林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积极开展ISO、“三品一标”等国际国内质量认证。
第二节 探索林业碳达峰碳中和试点试验区
切实扛牢碳达峰碳中和林业职责,编制《通江县林业碳汇行动方案》《林业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启动碳普惠试点,力争“十四五”时期率先实现林业碳达峰碳中和。
推进增汇减排行动。科学实施造林、天然林保护修复、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项目,持续增加生态绿量,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严格林地用途管制和定额管控,严厉打击毁林毁湿、乱砍滥伐、乱占滥挖等破坏林业资源行为,加强森林火灾防控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有效减少林业活动碳排放量。
开展林业碳汇试点。开展森林资源现状及生长规律研究,摸清森林碳储量资源本底和碳增量潜力。建立森林现状及动态变化数据库,抓好温室气体排放林业指标基础统计、森林增长及增汇能力评估,逐步建立方法准确、参数合理、数据权威、模型可靠的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按照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的相关规定和要求,积极开发和申报造林、森林经营、生态修复等林业碳汇项目,推进符合要求的林业碳汇项目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积极探索林业碳汇价值实现新路径。“十四五”期间,力争开发林业碳汇项目1个,项目规模达到2—4万亩。
第三节 巩固生态扶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保持现有生态脱贫政策稳定。持续发挥生态就业扶贫、生态产业扶贫、生态建设扶贫等绿色减贫措施兜底作用,及时兑现生态效益补偿、天然商品林停伐补助、退耕还林补助等惠农政策,增强生态脱贫稳定性,降低返贫风险。
专栏7 保持生态脱贫政策稳定重点任务
任务名称 |
主要内容 |
生态效益补偿兑现 |
年生态效益补偿面积175万亩,惠及农户10.35万户 |
天然商品林停伐补助兑现 |
年天然商品林停伐面积21.1万亩,惠及农户2.87万户。 |
退耕还林政策兑现 |
年退耕还林政策兑现面积27.74万亩 |
生态护林员选聘 |
年选聘生态护林员1757人(次),惠及原建档立卡脱贫贫困户1757户 |
搭建林农利益联结有机体。紧扣核心产业、特色产业,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整合中小企业,组建大集团、大企业。加快创办一批优质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培养一批新型职业经理人。到2025年,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引领带动8万农民通过发展林业产业、林地流转、股权分红、劳务输出等方式参与林业建设,提高林农获得感、幸福感,助推乡村振兴。
专栏8 林农利益联结体建设重点任务
任务名称 |
主要内容 |
主体培育 |
新培育省级以上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个,省级以上林业专业合作社1个,林业专业大户20个 |
职业经理人培育 |
新培育林业职业经理人200人 |
第四节 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评价和应用机制
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利用网格化监测手段,开展林业生态产品基础信息调查,摸清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林特产业等各类生态产品数量、质量,形成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建立动态监测制度,及时跟踪掌握生态产品数量分布、质量等级、功能特点、权益权属、保护和开发利用情况等信息,适时动态更新,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信息数据库及云平台。充分吸纳国际、国内生态产品价值评价先进经验,探索建立符合通行标准和地方实际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标体系。
推进生态产品核算结果运用。推进林业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在政府决策和绩效考核评价中的应用,争取将核算结果作为国家、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配额及林地使用、林木采伐限额指标下达依据。推进建立森林生态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的利益导向机制,引导形成以绿色为底色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发布制度,开展生态产品线上线下“双线”交易和招商,探索与生态受益地区开展横向森林生态保护补偿。
第七章 强化防控举措维护林业发展安全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统筹发展与安全,切实提高林业防范风险、抵御风险、化解风险能力,夯实林业安全基础,护航全县林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严密防控森林火灾
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森林防灭火安全知识“三进”“小手拉大手”等活动,发动学校、驻村工作队、村社干部和生态护林员等力量,紧盯重点时段、重点地段、重点人群,全覆盖、无死角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省市《森林防火命令》等法律规定及森林防灭火知识,让“带火不进山、进山不用火”防火常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广泛开展以案释法,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织密网格化责任体系。压实“县领导包片、乡镇干部包村、村社干部包点”森林防灭火辖区属地责任,建立“县、乡镇(国有林场)、村级管护站(国有林场工区)、护林员”4级网格化体系和“十户联保”责任体系,细化各层级网格清单制责任,落实森林防灭火网格责任。全面推广应用“防火码”,建立“人为火”管控体系,用好护林员定位管理系统及监测即报DPS,做到“山有人管、林有人护、火有人防、责有人担”。
常态化排查火灾风险隐患。严格依法用火,落实森林防火期野外用火审批和森林防火巡查制度,实行重点人群实名制管理、特殊人群一对一监管,坚决管住野外火源。推进火灾隐患排查“责任制+清单制+问责制”,紧盯丧葬祭祀、烧荒烧秸秆、烧烤野炊、建设施工、炼山造林等林区用火行为,持续深入开展森林火灾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建立隐患排查台账,限期整改销号,对周期性森林火灾隐患点实施“定时巡逻管护、排查整改、复核验收”闭环管理。依法查处违规用火行为。
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和水平。建强地方专业扑火力量,县组建不少于50人的地方专业扑火队伍、乡(镇)组建不少于20人的半专业化扑火队伍、村组建不少于30人的群众扑火队伍,配齐单兵装备、扑火机具、防火车辆等设备,加强专业队伍营房和训练场地建设,强化日常训练和靠前驻防,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提高森林火灾处置能力。完善防火道路、林火阻隔带、防火水池、防火物资储备库等防灭火基础设施布局,构建“天空地人”预警监测体系,配备巡护无人机系统,改造升级视频预警指挥中心,依托现有设备建设视频监控系统,提升基础通信和数据共享等监控能力。
专栏9 森林火险综合治理建设工程重点
工程名称 |
建设内容及规模 |
火情瞭望监测系统 |
修建瞭望塔9座;购置摩托车5辆,林火视频监测系统39套,高倍望远镜25架,低倍望远镜25架。 |
防火队伍能力及装备建设 |
购置风力灭火机50台,普通运兵车2辆,森林消防车1辆,水罐车2辆,油锯45台,修建营房3800㎡。 |
宣教能力建设 |
购买宣教设备7套;修建宣传碑50个,防火检查站176座。 |
基础设施 |
新建防火道路100公里、修复改造40公里,修建物资储备仓库250m2,林内机降点1个3600㎡,消防水池195口共58.5万m3。 |
生物防火林 |
人工植苗营造生物防火林2000亩。 |
第二节 科学防治林业有害生物
加强监测预警。建立以护林员为基础的林业有害生物网格化日常监测体系,结合无人机等智能监测技术,构建立体化监测体系。建立有奖举报制度及社会化防治服务机制,提高监测数据准确率。
严密防控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大力推进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细化完善、落地落实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四大机制”,以病死松树清理为重点持续抓好疫情防治,结合媒介昆虫药物防治、诱捕器诱杀、打孔注药等综合防治措施,控制增量、消减存量,严防“诺水河—空山”、城市周边等核心生态区域感染松材线虫病疫情,力争拔除疫区。加强蜀柏毒蛾、华山松疱锈病等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常态化开展森林鼠害、云南松毛虫、红火蚁、经济林病虫害防治。
严格检疫执法。健全检疫御灾体系,强化检疫封锁,严防美国白蛾、黄脊竹蝗等检疫性有害生物入侵。加强检疫除害设施设备建设,提高检疫执法、检疫检验、检疫追溯和除害水平。深化区域联动协作,完善松材线虫病等林业有害生物协同防控机制,推进秦巴山区松材线虫病联防联控联治。
第三节 加强林业安全生产监管
分级落实监管责任。加强林业安全生产工作组织领导,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要求,压实林业安全生产属地管理责任,依法开展林业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排查治理生产安全隐患。落实林业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法定代表人和实际控制人第一责任人责任。实行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细化落实主要负责人、管理人员和具体岗位责任。
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建立全过程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做到安全责任、管理、投入、培训和应急救援“五到位”。建立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预防制度,定期开展风险辨识评价,制定安全防护措施和安全操作规程,督促林业生产经营单位消除隐患。建立应急救援制度,做好事故救援、调查处理和信息发布工作,维护林区稳定。
强化应急救援准备。完善应急救援预案,每年组织1—2次应急预案演练,普及生产安全事故预防、避险、自救和互救知识,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技能。支持林业安全生产科研项目,鼓励林业生产经营单位研发、推广、应用有利于保障生产安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提高生产经营的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
第四节 保障种苗质量安全
提高林木种苗质量。开展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摸清林木种质资源家底,加强地方优质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建立一批国家级、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加大林木良种推广力度,加强林木种苗质量监管,建立并定期发布林木良种目录清单,严格执行林木种苗质量溯源追责制度,持续开展打击制售假劣林木种苗和侵犯知识产权工作。
大力培育推广良种。加强林木良种选育、申报认(审)定和扩繁,突出本地乡土树种、特色经济林树种、珍贵用材林树种、速生用材林树种、名特优花卉等良种选育,开展种质资源评价利用、良种筛选、区域试验及繁育技术攻关,选育一批林木良种。依托科研力量开展植物新品种研发,强化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建设,优化树种结构调整,大力建设收集圃、采穗圃、良种繁育基地等,提高林木种子和苗木生产供应能力。
积极推广应用良法。坚持良种良法,紧密结合造林、森林抚育等技术规程,按照适地适树原则,科学采用相匹配的技术措施,不断提高生产效能。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大力开展核桃、木本中药材、青花椒等良种良法研究,探索编制适宜于不同区域、不同自然环境、不同树种的良法技术规程并推广应用。
第八章 聚力改革创新提升林业治理效能
持续推进林业机制体制创新,不断深化林业综合改革,充分发挥改革创新动力,推进林业发展新赋能,加快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节 全面推行林长制
建立组织体系。构中国共产党成立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长效机制。纵向设立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林长责任体系,建立“县林长+国有林场林长、乡镇(街道)林长+警长、村(社区)林长+监管员+护林员”分层分级监管体系,定人员、定职责、定区域。横向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县建立林长会议制度,加强组织协调和信息沟通,合力推进林长制工作。
落实职责任务。聚焦森林生态保护、森林生态修复、森林资源安全、林业改革发展、林业支撑保障5大任务,综合区域、资源特点和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等,科学确定各级林长责任区域,因地制宜确定保护、发展和安全目标任务。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明确各级林长森林资源保护发展职责,推动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落地见效。
强化推进保障。压实各级党委、政府推行林长制主体责任,强化组织领导,细化工作安排,2022年全面建立林长制。建立健全林长会议制度、监督管理制度、工作考核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建立林长制信息发布平台,向社会公告林长名单。推行林长制实施情况第三方评估,每年公布森林资源保护发展情况。将林长制督导考核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目标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依据。
第二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做好国有林场改革“后半篇”文章。明确国有林场生态安全功能定位,严格落实国有森林资源保护政策,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强化资源监管,全面提升国有森林质量。科学开展国有森林经营活动,落实国有森林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争取全民所有森林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在保持国有林场生态系统完整稳定的前提下,鼓励国有森林资源资本化、市场化运行,支持发展森林康养、林下经济等绿色低碳产业,持续释放国有林场改革发展内生动力。加强国有林场能力建设,建立精干高效的林场队伍,培育国有示范林场1个。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持续推进集体林地“三权分置”,推进林地流转法治建设、平台建设、信息化建设,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完善林权流转交易市场,建立林权流转征信制度,及时发布林权政策、林权流转交易等服务信息,引导社会主体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形式参与林权流转。落实集体林权交易支持政策,建立林权抵押贷款价值评估制度,完善政策性森林保险政策,探索创新“生态银行”和地役权机制,开展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公益林补偿收益权反担保质押贷款,盘活集体林资源。
第三节 搭建生态数字感知体系
集成林业大数据库。开展林业全行业数据本底调查,全面收集汇总资源、产业、政策、项目、市场等各类基础数据,建立林业大数据库。充分运用定位、通信、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无人机视频监控、生态因子采集、智能无线感知等设施设备建设,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手段,动态收集、后台处理即时数据,实现数据实时更新。
打通数据链接渠道。加强数据互联共享,探索接入国家、省卫星遥感体系端口,融入国家、省林业信息资源发布、监测、评估、交易等平台,接入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巴中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在林业重点企业官网设置链接端口。探索建立县级林业数据终端,形成林业大数据体系。
科学应用数据资源。建立健全林业数据评估机制,充分利用云计算,通过大数据结构性、预测性分析,科学指导林业决策。通过林业数据监测、更新,实现非涉密数据智能化、一键式查询,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优化行业内部管理。推进森林资源信息智能感知实时采集传输,及时发现破坏森林资源行为,及时预警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及其他自然灾害,增强林业防灾减灾救灾现代化水平和能力。
第四节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强林业科研机构创新平台。围绕生态保护修复,开展森林经营、天然林保育、森林火灾防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领域研究,形成一批技术先进、高效实用的生态保护修复关键技术。围绕产业发展,开展品种选育、高产优质种植技术集成和精深加工新产品等科技研发。围绕主体培育,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科研中心,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关键技术突破。
加大实用技术应用。加强科技成果推广,重点推广经济林、用材林、竹林、名特优花卉良种繁育、现代育苗、高效栽培及产品加工等科技成果。加强造林绿化、森林经营、产业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推广示范。结合林业园区创建,培育一批林业科技示范园,打造林业特色产业创新高地。
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广泛开展林业科技领域多元化合作,加大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和政策扶持力度,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探索组建林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开展科研自主创新。完善科技推广体系,健全集科研院所、涉林高校、林业科技推广机构、林业企业相结合的培训体系,加强基层林技人员和林农技术培训,造就一批懂技术、懂管理、懂经营的新型林农。
第九章 推进生态文化多元化融合
突出生态文化培育和价值再造,完善生态文化科普体系,推进生态文化多元化融合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需要,增强全社会保护和建设生态的观念认可和价值追求,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第一节 开展全民自然教育
打造自然教育品牌。挖掘森林、野生动植物、湿地等生态文化资源,开展生态文化文创活动,携手科研院校设立自然科研基地。大力创建以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独特自然资源为支撑的自然教育基地,重点建设川东北特色植物科普教育基地。打造一批文化浓郁、独特创新的生态文化产品和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文化品牌,打响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品牌。
推进全民自然教育。广泛开展自然科普宣传,开展“植树节”“世界环境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湿地日”“爱鸟周”“世界动植物日”“野生动物保护月”“自然教育周”等主题活动,提升公众生态文明意识。推进自然教育进校园入课本,加强自然教育导师培育,探索在中小学开设自然教育公开课,定期举办“学+游”“学+研”“小手+大手”科普活动,评选“绿化小卫士”“生态知识小专家”,丰富自然教育载体。
探索自然教育市场化。依托自然教育基地资源,配套开发科普长廊、体验馆、夏令营地、团建基地、野外探秘基地等自然教育项目,研发一批特色自然教育课程和线路,孵化一批自然教育市场主体,培育一批自然教育品牌。
第二节 加强古树名木保护
强化古树名木管理。建立古树名木信息库和智慧管理系统,完善古树名木资源数据,实现古树名木规范化、动态化信息管理。开展多平台全视角古树名木保护宣传,搭建社会公众捐资认养信息平台,提高古树名木全民保护意识和社会参与度。加强古树名木建档立卡、挂牌登记、信息录入管理。探索建立个人所有古树名木保护补偿制度。
保护古树名木资源。加强古树名木生长、病虫害等监测,完善支撑架、保护栏、避雷装置等保护设施。加强古树名木日常管护,分批次开展濒危古树抢救性保护复壮。严格古树名木移植、砍伐审批,严禁古树违规进城,加强古树名木后备资源调查和保护。
专栏10 古树名木保护重点任务
任务名称 |
主要内容 |
古树名木保护设施建设 |
新建古树名木支撑架25个、保护栏25个、避雷装置25个。 |
濒危古树抢救性保护复壮 |
抢救保护复壮濒危古树20株。 |
第十章 夯实保障措施推动规划落地落实
第一节 强化组织保障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市委林业发展决策部署,积极为林业发展导好向、服好务。把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纳入党政领导干部目标任务考核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确保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投入到位、工作到位。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协调抓的林业发展机制,及时解决规划实施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加大林业发展的宣传力度,做好政策咨询和技术服务,优化发展环境,营造规划全面实施的良好氛围。
第二节 落实投入保障
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大力争取国家、省财政项目资金投入,强化预算管理和执行,建立项目绩效评价与资金调控挂钩机制,实施财政投入考评激励制度,整合用好财政性资金。落实森林保险保费补贴政策,争取提高政策性森林保险、涉林特色保险保费补贴规模、范围和标准,鼓励形成政策性保险与商业保险相结合的森林保险体系。
加大金融领域合作。探索建立“林银”战略合作关系,支持金融机构开发适合林业特点的信贷产品、放大林业信贷配额,支持担保机构开展贷款担保业务。搭建金融资本投资林业的投融资平台,推进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资本化融资。
广泛吸纳社会资本。落实林业贷款贴息、减税降费、补助补偿等扶持政策,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参与林业发展。支持个人、社会团体等开展公益性植绿护绿活动,无偿投入林业建设。
第三节 优化人才保障
加强专业人才引进。依托“百千万引才计划”,通过考核招聘、公开遴选、选调等方式,引进森林资源管理、重点产业发展等急需紧缺和高层次专业人才。到2025年,新招引专业人才10人以上,拥有硕士以上学位3人以上。
优化干部人才队伍。加强行业内部中层干部轮岗交流,鼓励上下级机关事业单位按规定流动,注重推荐选拔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推进行业职称和科技人才评价体制等改革,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机制。建立森林康养、核桃产业、森林防灭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重点项目专家服务团队,开展团队攻关,解决行业发展共性难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强化人才教育培养。加大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交流合作,加强林业行业内实用性人才培养。结合人才岗位开展分类培训,推进林业项目带动基层技能人才和实用人才培养。加大优秀林业人才到国家、省林业主管部门及“三个一线”锻炼力度。到2025年,累计培训培养林业基层人才5000人次以上。
第四节 环境影响评价
系统分析环境影响。本规划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理念,将生态建设贯穿始终,主要建设内容为国土绿化,主要建设方式为植树造林,将大幅优化通江县生态环境、提高生态质量、增加生态供给。规划实施的森林抚育、低效林改造等建设内容,均在森林内作业,将显著提高森林质量,产生的噪音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等几乎为零,对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几乎不造成影响。规划的各类林区道路、房屋、森林资源保护设施等基础建设内容将对空气、水、森林造成一定不利影响,但建设目的均是为更好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且建设内容少、建设规模小,空气、水、噪音污染及对森林资源产生的破坏能够通过人为措施和自然恢复尽快修复,对环境影响较小,长远来看对生态环境利远大于弊。
做好环境风险防控和影响修复。制定并落实详细可行的工程项目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补偿办法,通过环境影响风险排查,“一对一”落实防控措施,将对环境影响降到最低。针对空气、噪音、水污染,采取就近增绿、设置隔离墙和声屏障、减少车辆机械使用、洒水降尘、禁止污水直排、开展污水无害化处理等方式减少污染。针对森林破坏,在依法依规办理相关手续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建设方案减少林地使用和林木采伐、就近增绿、及时复绿等方式尽快恢复森林生态,减少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