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汉城:当烽烟隐入历史尘埃

来源:巴中日报 作者:巴中日报全媒体记者 杜远飞 曾洲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4-11-15 00:04 字号:

图:俯瞰得汉城

从空中俯瞰得汉城,群山畏而远之,发源于大巴山深处的宕水一路南下蜿蜒而来,犹如一条玉带将山体包围,其方圆4.2平方公里的独立部分像小高原一样隆出河面300余米,四山合抱、三溪环围,自然形成一座四壁绝陡如切,唯有东、西、南、北四门可通的天险奇地。

500多年前的一个春天,四川巡抚都尉林俊带领随从登上得汉城的最高峰高鼓楼,见此城形成之奇特、地势之险峻,禁不住发出“地环三玉涧,天铸一铜城”的感叹。为表达对此城的赞赏,他又令人将此句雕凿于南门石壁上,以永留后世。

日月倏忽,光阴须臾。2024年的初冬时节,记者随通江县永安镇文化站站长付绍春走进这座古城池,感受它的历史、气度与性情。

历史波澜掩映于碧水流淌间,石壁青砖铭刻时代风云。得汉城,虽沧海桑田,但古韵犹在……

1 溯源 从战火烽烟中走来

凡树有根,方能生发;凡水有源,方能奔涌。要想认识一座城,从它的名字由来我们或许可以略窥一二。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遣张仪、司马错征蜀,开掘初建凿造形成得汉城寨池雏形,由于其状似龟,故名龟山寨。

百余年后,刘邦为汉中王,招募賨人,平定三秦,国相萧何留守巴蜀,并以得汉城为根据地储粮屯兵,汉高祖据此以通饷道,击败霸王项羽,灭楚兴汉而得天下,故名为得汉城。

这是《蜀中名胜》记载的得汉城之由来,也是“得汉城”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历史文献中。

作为北出西蜀米仓古道通汉中、南下巴渠蜀吴水路连渝州的要冲,得汉城历来就为兵家必争之地。其城分三层,底层为中坝里、中层为二鼓楼、城巅为高鼓楼,真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然城池。

千百年来,战火纷飞,烽烟不断。

三国时,经诸葛亮、姜维的进一步修造,得汉城成为伐魏前线的大本营之一,之后由汉寿亭侯关羽之子关索及其妻鲍三娘持重兵扼守此处数十年。我们仿佛看见:伫立在古城寨上,蜀汉与魏国长达数十年的对峙……

宋淳祐九年(1249年),抗元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自余阶出任西蜀安抚制置使后,改变了过去一般战争的打法,采用连线据点、点线呼应的战法,把全线近百处重要关隘和险峻的城池、寨垒统统进行改造加固并连成一线。在这条防线东边的数十个御敌堡垒中,得汉城为重中之重,故有“南有云顶,北有得汉”之说。同年,余阶亲临巴州,视其形势,并命都督张实、团练使向佺“因险筑垒,储粮建邑”。

1253年,蒙军占领洋州(今陕西西乡县),宋廷立即迁徙治所于得汉城,守臣向佺凭借山城天险,屡立战功;至向佺战死,蒙军未取得汉城寸土。为此当朝天子敕书称向佺“有勇且略,独守孤城”,并追谥其为“黑都武童”,赐金头玉臂盛葬于此。其后,得汉城建新得州,向佺子向良、孙向富先后任知州守城。

十余年后,大宋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新的大元帝国开始崛起。与合川钓鱼城、金堂云顶城、蓬安运山城、苍溪大获城、奉节白帝城、南充青居城、剑阁苦竹城合称“四川八柱”的得汉城,也在历史进程中书写它新的篇章。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清嘉庆三年(1798年),白莲教军遍及通江麻巴里、方山坪、楼子庙等地。为抵抗白莲教军进攻,通江县继任县令徐廷钰“暂迁治于县北得汉城”,并将得汉城更名为“安辑寨”。

“安辑”即“安民辑众”“上宿民父母,安辑自无偏”之意。清军在安辑寨内安置百姓、驻扎兵马,指挥剿击白莲教军。知县徐廷钰、董曾持、李嘉佑、刘铨常等,先后储粮团练于此,前后侨治于此长达13年,在平息白莲教起义中,得汉城发挥了重要的军事防御和政治中心作用。白莲教军被彻底肃清后,通江县衙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搬回旧治通江城。

及至今日,得汉城已隶属永安镇。永安,取其永无兵祸、永保安宁之意,当年的战火硝烟早已远去,如今的得汉城遗址,如同时代风云的注脚,散落在山林沟壑的褶皱深处,串联起波澜起伏的历史章节。

登擂鼓寨远眺,难抑思古之幽情。向北望去,得汉城山上依旧密林四掩、壁立如削,秋风过处,仿若战马嘶鸣。

川陕苏区苦草坝后勤中心革命旧址陈列馆展厅

得汉城遗址北城门

2 寻迹 永恒的红色记忆

红色,是得汉城镌刻在骨子里的印记。

织布机、悬于墙面的马刀、银元铜币、干粮盒……在川陕苏区苦草坝后勤中心革命旧址陈列馆内,永安镇农旅融合指导员、得汉城村党支部书记李乐正在为前来参观的游客介绍老物件背后的历史。

“这把马刀就是得汉城村民李如珠的父亲李宗告当年在赤卫队所用。”李乐说,一件件展品不仅再现了当年红军浴血奋战的历史,更为后人研究红军文化提供了大量史实和物证。

透过这些老物件,火红年代的热血与激情跃然眼前。

这里是全国唯一以“后勤中心”命名的红色根据地后勤基地。曾经,彭杨军事学校、红军被服厂、造币厂、石印局等遍布得汉城,徐向前领导的红四方面军在这里战斗两年多,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得汉城的山山水水。

1932年底,红四方面军总部10、11、12、73师进驻得汉城。随后,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在苦草坝(现永安镇)召开入川后第一次党、政、军高级干部会议,决定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发布红四方面军《入川十大纲领》。

一年后,为粉碎敌军封锁包围,保障部队供给,红四方面军以得汉城红军首脑指挥机关为中心,以苦草坝为核心建立起有60多处点、部、厂、场的川陕革命根据地苦草坝后勤中心。

从此,这里便成为川陕苏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后勤保障中心。

因得汉城独特的地理优势和重要的战略位置,红四方面军的许多重要机构曾先后设置或迁移至此。兵工厂、铁工厂、被服厂、造币厂以及军需和民用的纺织厂、酒厂、粉厂、斗笠厂等一系列后勤机构的设立,让得汉城在反“六路围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站在历史发生地回望,“川陕苏区苦草坝后勤中心”的样貌愈发清晰。

当年,苦草坝有3000多名青壮男女、儿童、老人参加川陕苏区建设。“抢时间、抓机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少吃饭少穿衣也要迅速扩大川陕苏区地域,不休息不睡觉也要飞快壮大红军队伍。”这是苦草坝特别区苏维埃政府的行动纲领。

“只有跟着红军闹革命才有饭吃有衣穿。”成为当时得汉城老少尽知的道理,是老百姓街头巷尾议论的常话。不论是在军事供给、政治支撑、经济给养,还是在医疗救护、军队补员、战事援助等方面,红四方面军苦草坝后勤中心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此后,在收紧阵地、筹备长征等关键时期,依靠川陕苏区苦草坝后勤中心的统一调度,摧毁了国民党在川军事布防,使红军扩大到近10万人,为后来策应中央红军长征取得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红军当年在川陕苏区艰苦斗争的缩影和生动写照。

岁月变迁,精神不改,奔赴从未停止。在得汉城,红色精神代代相传,早已成为人们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

“红土地养育的人,总要有些不一样的劲头,我想这里的红色故事和文化让更多人听到。”说到这,付绍春满怀憧憬,川陕苏区苦草坝后勤中心革命旧址群留下的革命根据地框架和脉络,是任何一处红军遗迹所没有的,它不仅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更是红军留给老区人民的血肉之情和斗争风骨。

红色激情而又浪漫,它既是革命的色彩,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红色也理应成为得汉城不可磨灭的印记。

90年前,永安人用地里种的粮、纺车纺的线支持川陕苏区根据地建设。也就是在这片土地上,生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气。

90年弹指一挥间。如今,红军战斗的地方成为天然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红军的故事成为镇党委、镇政府以及全镇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天然教材。

时光无言,绘就波澜壮阔的史诗。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永安正续写红色土地新的时代荣光。


得汉城摩崖石刻(明、清)


得汉城遗址出土的石器和箭簇

3 传承 文韵悠长盛名扬

“峡起行龙帐,云归放鹤台”“雄镇巴西”“固国不以山溪险,成城全凭众志和”……镌刻在得汉城东、南、北三门悬崖石壁上的石刻题词,将得汉城的悠长历史娓娓道来。

观一城文脉,知古今春秋。得汉城,历来就是文武俊才青睐之地,千百年来,许多地方政要和名流墨客都在此留有题记。源远流长的历史,给得汉城留下了瑰丽灿烂、风格独特的文化名胜古迹。

到目前为止,除南门现有的17龛和东门的6龛明清两代题记之外,另有两龛年代久远的石刻正在发掘和考察鉴别之中。城内还出土有古陶、汉砖、新石器时代的石斧和青铜箭簇等各类文物。

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是得汉城的灵魂,各种极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活动则让得汉城变得灵动起来。据传,在得汉城中坝里上端沟北边有一水井名曰老龙井,井里住着老龙神,得汉城民众为了祈祷龙神保佑风调雨顺,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都要舞龙灯(当地称“万年灯”),由青壮年组成的舞龙队一路敲锣打鼓,饱含着得汉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时光流逝,就像《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一样,那些场景和人已不复存在,但那些伴随他们生活的街巷、房屋却以新生的姿态延续了下来,包括曾经的优秀传统文化。

如今,走进得汉城村史馆,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扑面而来。在这座中国传统古村落里,遍布历史文化和红军文化遗迹,每一棵古树仿佛都在讲述着历史往事,每一块山石仿佛都映照着峥嵘岁月里革命先烈的身影。置身其中,仿若与无数历史人物擦肩而过。

在村史馆的旁边小屋内,挂着一块“乡村俱乐部”的门牌。“老区人民要传承老区精神,在精神文化层面也不能落后。”付绍春笑着说,“放下锄头,这里人人都是搞艺术的。”在这间不到20平方米的房间里,放置了架子鼓、电子琴、萨克斯、二胡、腰鼓、车灯、快板等乐器道具。这个集文化院坝、农民夜校、政策宣讲、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群众自发组织,也成为当地不少村民的精神寄托。

历史记忆在古城留得住,古城便“古”而不衰。历史和红色资源是不可再生、独具特色的,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经济价值。让千古之美可寻可看,必须抢救性保护历史、红色遗址遗迹,深入挖掘整理保护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只有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将其转化为发展优势。


川陕省工农银行得汉城石印局旧址

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得汉城正不断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创新方式讲述历史故事,让得汉城融入时代新风,重现光彩。

“我们在做好得汉城文物保护的同时,还加强镇域内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的挖掘整理。”付绍春说,让家乡的人文、历史在当下重现光彩,让躺着的历史站起来,让沉寂的历史鲜活起来,这是我的初心。

同样的,为了保护好得汉城的历史和红色遗迹,当地也作出许多规划,并不断付诸实践。

“当前,我们把得汉城遗址提升改造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一体推进,力争打造一批重点景区景点。”永安镇镇长马春表示,古城的意义不仅在于历史,更在于未来。下一步,我们将分步打造川陕苏区苦草坝后勤中心红色旅游景区,对得汉城村国家级传统村落、苦草坝红军街进行升级改造,推出一批精品文化旅游线路。

文明浸润传承其美,岁月磨砺璀璨其光。登上得汉城最高峰高鼓楼远瞰,宕水滔滔依旧奔流不息,蹚过2000余年岁月长河,得汉城正努力让历史和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山峦起伏处,得汉城的故事还在继续。 (转自《巴中日报》2024年11月13日第A1 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