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促脱贫 精准发力拔穷根

来源:张维 作者:县新闻中心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9-08-30 08:35 字号:

党建引领促脱贫 精准发力拔穷根

——通江县铁佛镇抓党建促脱贫见实效

铁佛镇位于通江县南部,距县城38公里,东接平昌县界牌、笔山,南连平昌县邱家、澌滩,西邻广纳、三溪,北抵麻石、东山及平昌县喜神等乡镇,幅员面积116.3平方公里。辖22个村1个居委会,15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0667人,其中农业人口40020人,有贫困人口1678户5790人。场镇建制面积4.2平方公里,交通便利,省道S201线贯穿铁佛,村村通水泥路,水利资源丰富,通江河、澌滩河流经铁佛,水岸线长59公里。铁佛镇曾先后创建成为全国林业百佳乡镇、省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镇、省级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省级平安乡镇和巴中市依法治市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2015年列入三溪—春在连片扶贫开发乡镇,2016年被列为“十三五”特色小城镇发展规划和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2017年被省发改委确定为“现代农业观光型小城镇”,2018年被列为四川省“百镇建设”试点镇。

20190830112235623_j9bPSuRb.png

小岭子村猕猴桃产业园

“春有乌克兰樱桃,夏有中华元宝桃、翠冠梨,冬有贵妃枣,曾经的荒坡山岭变成了富饶的花果山,可谓是季季都有果子卖,月月都有收入来。”谈起现在的大佛寺村,村党支部书记李成泉满脸笑容。大佛寺村是铁佛镇最边远的小山村,昔日,耕田养猪,贫穷落后代代传;如今,九弯十三包,座座花果山,家家敲开致富门。

大佛寺村的变化是铁佛镇脱贫攻坚的生动缩影。近年来,铁佛镇始终坚持“围绕党建抓扶贫、抓好党建促脱贫”的理念,强化措施,创新载体,统筹推进,着力将党建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动力,夯实了基层党组织基础,有力推动各类资源向脱贫攻坚一线倾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奏响了群众脱贫致富的乐章。

以党建为引领 激发脱贫奔康内生动力

在脱贫攻坚战中,铁佛镇针对一些贫困户存在安于贫困的宿命心理、面对困境的悲观心态、等靠要的惰性思维等现象,以党建为引领,创新探索“双向承诺三步走”的工作机制,有效唤起了群众自力更生的愿望,点燃了群众思谋发展的信心,激发了群众脱贫奔康的内生动力。

20190830112235624_nabYms4R.png

伍家塬村党员示范工程

双向承诺,即帮扶干部向贫困户承诺“五帮三包”:帮扶贫政策宣传、帮脱贫计划落实、帮扶贫资金协调、帮实用技术培训、帮产销信息服务,包贫困子女入学、包纠纷诉求化解、包限期解困脱贫;贫困户向帮扶干部承诺“五自三主”:自觉尊重帮扶指导、自觉学习政策法规、自觉参加技能培训、自觉用好帮扶资金、自觉发展产业项目,主动转变观念、主动自立自强、主动脱贫致富。

“通过明确干部帮扶职责,落实贫困户主体责任,避免了干部自唱自拉式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独角戏’,有效地将干部、群众拉在了一起,唱起了‘二人转’。”铁佛镇党委书记伏云说。

为了保障“双向承诺”落地生根,铁佛镇进一步探索实施了“三步走”(即:产教结合“带着走”,包村结对“帮着走”,建强平台“推着走”)工作法。大力开展“扶志”主题教育活动,变“要我脱贫”的被动为“我要脱贫”的主动,解决贫困户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问题,并将产业培育作为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增强“造血”功能、促进增收致富的重要内容抓好抓实。选派政治过硬、能力突出的领导干部驻村担任第一书记,挑选大批农技人员组成驻村工作队覆盖全镇22个村进行技术指导,实现贫困村发展规划有人谋、发展路上有人帮。

20190830112235625_0MawewRZ.png

脱贫攻坚推进会现场

同时,铁佛镇积极整合各类资源,把组织活力转化为脱贫攻坚动力。先后选派22名第一书记和51名驻村队员到村任职,865名帮扶干部结对帮扶1678户贫困户,一村一策制定规划,一户一法细化措施,建立了“脱贫不脱政策,一帮到底”的帮扶机制,实现1354户4768人脱贫,6个贫困村(伍家塬村、跑马村、社口村、印盒寨村、凤凰村、观山坪村)顺利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4.3%下降至现在的2.4%;实施易地扶贫搬迁534户,新建聚居点10个,危旧房改造2972户,土地增减挂钩项目覆盖全镇22个村;硬化道路184.9公里,拓宽道路48.6公里,安全饮水惠及22个村31796人;实施产业扶贫到村项目7个、党员示范工程6个,对村级阵地全面升级改造。构筑了党委政府主导、干部齐心协力、群众积极行动、社会广泛参与的扶贫帮扶工作格局。

众积极行动、社会广泛参与的扶贫帮扶工作格局。

以市场为导向 描绘产业发展新蓝图

20190830112235626_Sl8QzW4d.png

凤凰村农家书屋

入秋以来,大佛寺村的翠冠梨进入采摘尾期,李成泉每天天刚亮就带领村民在园区忙碌,打包、装箱、上车……一辆辆满载村民致富希望的水果运输车陆续运出村,走向市场。

“家里的两亩地全部流转给村里的合作社,每年底就能分红,养鸡场也在村支部和帮扶人的帮助下,一年比一年效益好,早已脱贫致富了!”村民赵家友开心地说。在村党支部和帮扶人的努力下,赵家友成功申请到5万元的扶贫小额贷款,建鸡舍、买鸡苗,发展土鸡养殖。经过两年多时间,他就从贫困户蜕变成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他的养殖场从最初的不到1000只到现在年销售土鸡上万只,收入达20多万元。

大佛寺村作为铁佛镇的边远山村、人口大村,多年来,由于传统的农业种植早已不能满足村民的生活消费需求,村里50%的村民举家外出,全村一半以上的土地被撂荒。在铁佛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大佛寺村“两委”及村民代表通过开展市场调查,决定以发展果树种植为主的龙头产业促进村民增收致富,带动全村经济发展,并先后组建起农业科技公司,成立专业合作社,陆续建起翠冠梨、青花椒产业园。

“一亩园五亩田”。同样,在铁佛镇小岭子村,1000多亩猕猴桃也陆续进入采收期。通过村“两委”干部的发动,在外务工的本地企业家张江返乡投资建造集休闲观光、体验采摘的猕猴桃产业园区。

“不仅得了流转费,还能就近到猕猴桃园区务工。这段时间,平均每天有上百村民在园区‘上班’。仅务工收入,一户村民一年就能挣2万多元。”小岭子村党支部书记龚克现介绍。

与大佛寺村、小岭子村一样,铁佛镇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规模、特色、优质为取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创新经营模式,增强发展后劲。鼓励企业充分发挥龙头的辐射引领带动作用,以农户参与为基础,不断完善“支部+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村委做两头,农户抓生产”的生产经营模式,村“两委”、企业提供技术指导、负责产品销售等,农户负责种植、维护、采摘等,从而引导、带动、辐射村民发展产业。

近五年来,铁佛镇始终坚持因地制宜、一村一品,着力打造“一线三片”特色产业。新建农村专业合作社15个、培育种养专业大户14户,巩固发展猕猴桃1000多亩、茶叶2000亩、青花椒5000余亩、青脆李300亩。2018年,全镇青花椒初挂果实现销售收入150万元,1000亩洋姜网络销售13万元,还种植“中国好粮油”优质水稻3000亩。2019年,翠冠梨实现销售收入85.5万元,实现农户户均增收300元。

以稳定为基石 实现基层善治新突破

“今年上半年,我们镇信访量同比下降了80%。”提起铁佛镇最大的变化,伏云介绍。

20190830112236627_ZNNnReLV.png

尖包岭村村社干部考评大会

回顾2016年自己刚到铁佛镇任党委书记时的情景,伏云直言:“农不农,工不工,诉求不畅通,干部不担当,信访满天飞。”正是“三会制度”设立后,各村(居)相继成立起乡贤参事会,搭建起听取乡音、推荐乡贤、参与乡事的平台,127名政治上靠得住、德行上能服众、在群众中有声望的铁佛乡贤被“请”了出来,成为村民效仿的标杆。

为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严肃党风、优化民风,近年来,铁佛镇认真吸取“枫桥经验”,积极在镇、村、社“三级”探索组建公道会、成立理事会、设立联席会“三会制度”,实现了“家庭纠纷不出院、邻里纠纷不出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为强化基层治理开辟了新路径。充分发挥由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退伍军人、老劳模组成的“五老乡贤”在群众中的威望和公信力,引导百姓讲文明、树新风,依法依规调解矛盾纠纷和处理社内事务。

铁佛镇坚持“一提二审三集中”运行机制,按本级优先原则,本级能够处理的原则上不提交上级。社、村、镇相关负责人针对群众的矛盾纠纷、信访、诉求及时提出解决路径和具有可行性的初步解决方案,公道会、理事会和联席会会长根据需要及时组织集体“审议”,集中协调、研究处理。同时,在“三会制度”推行实践中形成“一考二问三评”监督考评机制,“一考”村社干部工作绩效,“二问”政策执行、党风廉政,“三评”干部工作作风、惠民公开、社会满意等情况,使全镇的村风、民风进一步好转。(转自《巴中日报》2019年08月30日07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