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用真抓实干兑现“幸福账单”

——“八大工程”抓落实见真章系列报道④

来源:巴中日报 浏览量:272 发布时间:2025-03-19 00:01 字号:

这几天,通江县火炬镇回林场村村民郭映春一有空就往余家梁堰塘修建现场跑,了解堰塘建设进度。看着即将完工的堰塘,郭映春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

这份欣慰的来源,要追溯到今年春节。在火炬镇“社情民意联系日”活动中,郭映春反映了村民缺水问题,如今这个问题得到了切实解决。

水是生命之源。今年,通江县将深入水利、教育、医疗、交通等多个领域,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实施居民就业增收、公共服务提质、宜居生活提升、全龄友好营建、优抚优助关爱、生态惠民示范、社情民意连心、平安家园守护“八大工程”,兑现人民的“幸福账单”。

水润农田夯实民生根基

在火炬镇回林场村,曾经因为缺水,农田灌溉和居民生活用水成为村民们的一大难题。

“天干的时候,看着地里的庄稼渴得打蔫儿,心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郭映春回忆起往昔,满是无奈。

堰塘年久失修,蓄水能力严重不足,一到旱季,水源紧缺,农业生产大受影响,村民们守着土地,却难以获得满意的收成。

为解决这一困境,通江县在“八大幸福”工程中,将水利设施建设作为重点,着力改善农村灌溉条件。回林场村堰塘的整治和新建工程被提上日程,施工团队迅速进驻。他们克服了地形复杂、施工材料运输困难等问题,日夜奋战。在建设过程中,村民们也自发参与,帮忙搬运材料、监督工程质量,大家都对新堰塘的修建充满期待。

“目前,回林场村10组两处堰塘已全面整治完成,余家梁堰塘主体也基本完工,预计今年4月上旬就能投入使用。届时,蓄水量将达到2000立方米至4000立方米,可满足当地107户400多名村民的饮水和农田灌溉用水需求。”回林场村党总支书记苟先学说,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发动当地村民集资筹劳,组织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同参与进来,为彻底解决季节性缺水和农田灌溉用水贡献力量。

如今,整治后的堰塘焕然一新,正在蓄水,余家梁堰塘也即将交付使用,这不仅将满足周边数百亩农田的灌溉需求,还将改善村里的生态环境。

郭映春脸上抑制不住喜悦:“看到堰塘蓄水就想到了今年庄稼肯定丰收。政府为我们办了件大实事,以后再也不用担心地里没水了。”堰塘的修缮,不仅解决了村民的灌溉难题,更点燃了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希望,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

天堑变通途

打开高质量发展赛道

省道204线山花顶隧道的修建,是通江县交通畅达幸福工程的一个标志性成果,也是改变通江人民出行拥堵的关键之举。“每年春节,通江县城堵得很,如果能够把货车分流就好了。”轿车师傅冯长生说。

为打破这一交通瓶颈,通江县全力推进山花顶隧道建设。工程建设者们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和艰苦的施工环境,毫不退缩。他们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日夜坚守在岗位上。在隧道建设过程中,安全始终是首要考量,建设团队严格把控施工质量,确保工程万无一失。

经过多方努力,山花顶隧道终于迎来好消息。“山花顶1号隧道已全面贯通,B联系道大桥、大黄沟中桥已全部完成,东溪沟大桥预制T梁已架设完成,厥溪沟大桥右幅预制T梁也已架设完成,山花顶2号隧道右洞已贯通,左洞剩余115米,项目总体进度已完成80%,为2025年全线通车奠定坚实基础。”省道204线山花顶隧道及引道工程项目副经理吴法豪表示,隧道贯通后,无缝连接诺水大道和镇广高速通江东互通,将有效拉大城市框架,提升城市品质,缓解城市拥堵,保障群众民生,带动周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形成“一环多向、外快内畅”的快捷交通路网格局,实现通江县城东、西、南、北5分钟出城,30分钟出境的目标。

“隧道今年贯通后,运输效率将会得到提高,收入也会增加。”冯长生说,不仅如此,便捷的交通将会吸引众多企业前来投资兴业,通江工业也将迎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八大工程齐发力

共筑幸福通江

“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幸福才是真幸福。”通江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社工部部长黄平说。

除了水利和交通工程,通江县的八大幸福工程还在教育、医疗、就业、住房、文化、生态等领域全面开花。在教育方面,师资力量不断充实,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医疗领域,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专业的医护人员,为群众健康保驾护航;就业上,通过产业扶持和技能培训,创造大量就业岗位,让群众增收致富。

通江县实施的八大幸福工程,是对民生需求的积极回应,是为民谋福祉的生动实践。从回林场村的堰塘到山花顶隧道,每一个项目都凝聚着政府的关怀、建设者的汗水和群众的期盼。这些工程不仅改善了群众的生活条件,更激发了大家建设家乡的热情和信心。

在八大幸福工程的推动下,通江正向着更加繁荣、美好的未来大步迈进,一幅幸福和谐的民生画卷在巴山深处徐徐展开。(转自《巴中日报》2025年3月18日 01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