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通江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

2024-04-30 18:00 来源: 通江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各乡镇人民政府,巴中市光雾山诺水河风景名胜区诺水河管理处,川陕革命根据地旧址(巴中)管理局,壁街道办事处,县工业园、高明新区管委会,县级各部门,中央、省、市驻通单位:

    现将《通江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通江县人民政府

2024428

通江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

2021—2035年)

  

通江县隶属四川省巴中市,位于米仓山南麓,地处横断山北段与秦岭山地的交汇处,是西北、西南和中原三大经济区之间最大的绿色宝库和最重要的生态屏障,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是国家主体生态功能区之一,在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占据重要位置。统筹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对深入推进建设通江县生态文明示范区具有重大意义。

为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两山论理念,依据《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四川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巴中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通江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通江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组织编制《通江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作为通江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重要专项规划,是一定时期内通江县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任务的总纲和空间指引,是规范有序推进我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重要依据。范围覆盖通江县全域。《规划》基期年为2020年,规划期为2021—2035年,近期至2025年,中期至2030年,远期至2035年。

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

通江县,隶属四川省巴中市,位于巴中市东北部,米仓山东段南麓大巴山缺口处,居北纬31°39′-32°33′,东经106°59′-107°46′之间,总面积4119.83平方千米。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春暖秋爽,夏热冬冷,降水集中,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9℃。通江县下辖1个街道,302乡。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常住人口为52.1875万人,城镇化率38.96%2020年生产总值(GDP134.04亿元。

第一节  基础条件

地形复杂,呈三山夹两谷。通江县属中、低山区,包括中切割低山、中切割中山和深切割中山,呈三山夹两谷地形,三级阶梯状构造明显,从北至南逐渐降低。县内多崇山峻岭,悬崖峭壁,山岛耸峙,沟壑纵横,通江县高程在271—2133m,北部深切割中山海拔15002000米;中部中切割中山海拔13001500米;南部中切割低山海拔8001000米,其中西南片区及河谷地势较低。

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通江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形的综合影响,县域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210天,多年平均气温16.6℃。全县降雨空间分布不均,降水多集中在510月份,年降雨量具有由南向北逐渐增加的趋势。

水量丰富,网状纵贯全县。县境水系呈网状发育,河谷溪沟密布,宕(大通江河)、诺(小通江河)二水从北至南,纵贯北部中部区域。境内大小河流共有664条,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4条,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14条,5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27条,河流总长481公里,河流总水面面积52平方千米。区沟谷普遍深狭而紧窄,溪河流向由北向南或南西向,河谷由深、窄、陡逐至浅、宽、缓、河网密度由密至疏,河流岸坡较陡峻,河间地块狭长单薄。水资源总量相对丰富,但时空分布极为不均。全县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25.73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可利用率为57.5%

土壤类别多,交错分布。县内土壤共有6个土类、10个亚类、16个土属、38个土种。其中有31个土种是农业土壤,7个土种是森林土。黄壤土类是县内大范围存在的土类。黄棕壤土类是县内山地南亚热带石灰岩区的地带性土壤。水稻土类是县内面积最大的耕作土壤,面积406858亩,占农业土壤的54%

第二节  自然资源概况

动植物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显著。境内植物、动物资源丰富。全县有植物乔灌木94283653种,其中果木类13种,竹类8种,属国家一、二、三级保护树种主要有水杉、三尖杉、银杏、鹅掌楸、红豆树、须春木、华榛等14种;有野生动物(不含昆虫)432种,其中列入国家一、二类保护的动物主要有毛冠鹿、金雕、云豹、金钱豹、猕猴、苏门羚、林麝、大鲵、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等21种。四川省通江县五台山猕猴省级自然保护区,是红豆杉、南方红豆杉、珙桐、银杏、巴山榧树、篦子三尖杉、黄杉、水青树、连香树、巴山水青冈、红椿、香果树、红豆树、云豹、林麝、黑熊、猕猴、藏酋猴、豺、金猫、大灵猫、大鲵、红腹锦鸡等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栖息地。

生态资源多样,一府三乡。通江县属《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境内拥有四川诺水河珍稀水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省通江县诺水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等多个自然保护区,素有一府三乡(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府、溶洞之乡、红军之乡、银耳之乡)的美称。

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通江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府所在地,有众多革命遗址遗迹。拥有诺水河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空山天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王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诺水洞天省级旅游度假区、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等著名旅游景区景点。

                                 自然保护地基本情况

序号

名称

所在行政区

面积

(平方千米)

保护地类型

级别

1

四川诺水河珍稀水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诺水河镇、板桥口镇、新场镇、两河口镇、长坪镇、铁溪镇、诺江镇、民胜镇、永安镇、涪阳镇、泥溪镇、青峪镇、烟溪镇

11.27

自然保护区

国家级

2

四川诺水河自然保护区

诺水河镇、板桥口镇、空山镇、两河口镇、永安镇、青峪镇、烟溪镇

216.46

自然保护区

省级

3

四川五台山猕猴省级自然保护区

长坪镇、铁溪镇、泥溪镇、胜利乡、松溪镇

197.71

自然保护区

省级

4

四川空山国家级森林公园

空山镇、两河口镇、诺水河镇

128.84

自然公园

国家级

5

光雾山一诺水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空山镇、诺水河镇

185

自然公园

国家级

备注:自然保护地名称与面积最终以自然保护地优化调整成果为准。

矿产资源禀赋条件好。通江县已发现20种矿产,有资源储量的矿产13种,已开发利用的矿产有天然气、煤、水泥用灰岩、建材用砂岩、灰岩、砖瓦用页岩、河道砂石等。有矿产地86处,保有煤炭经济基础储量1640万吨,潜在资源量约2000万吨;水泥用灰岩保有资源储量621万吨,砖瓦用页岩开采矿山的保有资源储量213.11万立方米;耐火粘土保有资源储量72.8万吨;建筑用河道砂石保有资源储量165.79万吨。境内油气资源极为丰富,系整个通(江)南(江)巴(州)油气构造带的核心区域,现已探明县境天然气储量为5600亿立方米。

第三节  工作成效

十三五以来,通江县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改善生态环境,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力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改善,全县共建共治共享的大环保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生态安全屏障持续巩固加强。2021年全县森林面积28.07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212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增长至65.57%。当年造林面积2000公顷,其中,退耕造林面积6.67公顷,生态空间持续大幅拓展。全县植被覆盖度大于60%的面积达到3247.78平方千米,为保护大小通江河流域、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做出积极贡献。

突出生态问题有效整治。通过坡耕地还林、天然林保护”“生态修复等项目工程,共治理小流域23条,完成水土流失初步治理面积524.87平方千米。建成配备环保移动执法设备28台(套),建成水质自动监测站3座、动态监测站1座等,治理重大地质灾害30处,生态修复历史遗留废弃矿山13处,有效解决重大生态问题。

重要生物保护成效显著。划定生态保护红线836.73平方千米,建成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空山国家森林公园、诺水河国家级珍稀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等世界级、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地5个,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2个、县城森林湿地公园3个、饮用水源保护区54个,大小通江河重点流域十年禁捕等专项行动,有效保护重要生态系统。

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提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城市建成区绿地率2020年达到6.43%,比重持续上升。农村开展五大行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庄清洁行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人居环境整治,实现农村环境有效整治,环境面貌明显提升。

监管支撑体系全面加强。建立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做到生态环境保护全覆盖、监管无死角。生物物种保护及生态环境应急指挥中心项目建设,着力打造西南地区生物物种保护第一馆、生态环境应急指挥物种保护宣教中心、珍稀树种培育基地、珍稀草本植物培育基地、物种保护监测基地的一馆两中心三基地

第四节  机遇挑战与重大风险

一、重大机遇

新发展阶段提出新要求。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区域经济社会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重大战略叠加,对生态保护修复提出新要求、新目标、新任务。

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绿色发展新方向。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全面推进绿色发展,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重要目标。通江生态本底良好,在双碳目标指引下,要注重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为通江两山转化和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政策红利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方兴未艾,国家陆续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19-2035)》等一系列有关生态修复法律法规及重大规划,以及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自然资源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201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国办发〔202140号)》等一系列有关生态修复资金利好政策,这些政策红利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保障。

二、面临挑战

全面协调统筹难,修复治理需系统。生态修复的具体分工涉及自然资源、林业、水利、农业农村等多个政府部门协同治理,在技术规范指引、工程资金来源、建设实施途径、监督管理机制、工程实施布局等多个方面存在明显差异。需进一步全面分析识别生态问题、分类施策、系统治理,多方面协调需求,统筹协同部署相关工程项目。

资源开发压力大,兼顾保护与发展需求。通江县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主要依靠资源开发和投资拉动作为城市发展动力。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如何在有限的发展基础、强劲的开发需求、城镇化发展等现状条件下同时兼顾平衡生态保护修复,缓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所造成的压力,需要智慧统筹好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探索具有通江县特色的生态修复之路。

两山生态价值转换探索需加强。通江县红色资源、生态资源丰富,但生态旅游、特色农业等产业规模较小、产值还不高,生态优势转为经济发展优势,探索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的转换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重大风险

自然灾害频发,威胁加大。近年来,受气候因素影响,地质灾害、洪涝等自然灾害频率增加,影响人居安全。自然条件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威胁越发凸显,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进度,提高了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难度,生态保护修复成果巩固成本进一步增加。

人类活动干扰增加,生态系统承载压力增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矿产开发,生态环境受到人类活动干扰,不同生态系统的变化越发复杂。局部森林生态系统抵抗力和稳定性下降,树龄趋同,质量降低;农田生态系统破碎,水生态系统承载压力大,水资源利用率有待提高,工程性缺水问题凸显;城镇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亟需提升,排污减灾面临重大压力。

第二章 问题与评价

第一节  基础分析

一、土地利用现状

通江县幅员面积411983.03公顷,其中:林地占比最大,面积304507.6公顷,占县域面积73.91%;耕地次之,面积68091.65公顷,占县域面积16.53%;园地3341.63公顷,占县域面积0.81%;草地699.38公顷,占县域面积0.17%,湿地630.01公顷,占县域面积0.15%;农业设施建设用地3763.47公顷,占县域面积0.91%;建设用地11936.26公顷,占县域面积2.90%;陆地水域8225.18公顷,占县域面积2.00%;其他土地10787.85公顷,占县域面积2.63%

二、生态系统情况

森林生态系统占比高,主要分布于东北部。通江县是全国重点林区,县域内林地面积3045.08平方千米,占县域国土面积73.91%,主要集中在县域东北部,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5.75%,是北方的南方、南方的北方,成为抵御北部风沙向南侵袭的重要防线,是南方有力的生态支撑。

草原生态系统类型稀少,集中分布于东北部。县域内草地面积6.99平方千米,占县域国土面积0.17%。草地资源集中分布在东北部,全域无天然牧草地,其他草地零星分布于县域。

湿地生态系统占比小,沿河湖周边分布。县域内湿地面积6.30平方千米,占县域国土面积的0.15%,主要为内陆滩涂,分布于大通江河、小通江河、通江河、澌滩河、月滩河等流域生态环境等区域,湿地保护率23.91%,湿地优势植物以水蓼、香藜、芦苇等为主。

河湖生态系统分布广,水量丰富水质较好。县域内河湖面积82.25平方千米,占县域国土面积的2.00%,境内水系由大通江河干支流组成,全流域面积8972平方千米。境内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57349万立方米,人均水资源3619立方米,远高于巴中市人均水资源量2192立方米(按常住人口计算),其重点河流重要城镇饮用水源地类水质达100%

农田生态系统面积大,坡耕地主要集中在北部。县域内农田生态系统(耕地、园地和农业设施用地)面积751.97平方千米,占县域国土面积的18.25%。其中耕地总量占县域国土空间面积的16.53%,园地总量占县域国土空间面积的0.81%,主要集中分布在中南部,设施农用地总量占县域国土空间面积的0.04%。根据2020年变更调查数据统计,县域内25度以下耕地面积93.86万亩,占总耕地的91.90%25度以上耕地面积8.28万亩,占总耕地的8.10%

城镇生态系统规模小,沿河谷分布。县域内城镇生态系统面积119.36平方千米,占县域国土面积的2.90%。其中,城镇用地面积约38.87平方千米,村庄用地80.49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河谷平坝区域,零散分布在中部河谷和南部低山区域。

其他生态系统零星分布。裸土地、裸岩砾石地等其他类型的生态系统占县域国土面积的2.62%,零星分散于县内各地。

                        通江县现状生态系统面积一览表

生态系统类型

生态系统名称

面积(平方千米)

占比(%

自然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

3045.08

73.91

草地生态系统

6.99

0.17

湿地生态系统

6.30

0.15

河湖生态系统

82.25

2.00

其他生态系统

178.93

4.34

人工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

680.92

16.53

城镇生态系统

119.36

2.90

合计

4119.83

100

第二节  综合评价

一、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生态系统总体较好。县域林地资源丰富,生态良好,无极高生态敏感区,以低敏感为主;部分较高生态敏感区分布于县域南方。整体生态敏感性较低,较敏感共0.46平方千米,约占县域面积0.0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         生态敏感性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县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由南向北依次递减,集中区域以各类自然保护地和水源保护区为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极重要区面积较大,约2636.56平方千米,占县域面积约64%,主要集中在县域中部、北部,分布较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区面积约565.08平方千米,占县域面积约13.72%,主要分布在中南部。

生态保护功能极为重要。叠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得出生态保护极重要区面积为2459.24平方千米,占县域面积59.69%,主要集中在中部、北部,分布在诺水河镇、空山镇、长坪镇、胜利乡、瓦室镇;生态保护重要区面积为931.76平方千米,占县域面积22.62%,主要分布在中南部、西北部、东北部。

生态保护重要性

二、生态系统演变规律分析

结合二调、三调数据叠加分析得出,2020年县域内林地面积有所增加,增加13778.8公顷,主要以耕地演替而来,增加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铁佛镇、三溪镇、杨柏镇、广纳镇、民胜镇;草地正向演替为林地,面积有所减少,减少2137.96公顷,减少区域主要分布在两河口镇、空山镇、诺水河镇;耕地有所减少,减少12111.38公顷,主要转为林地,区域主要分布在火炬镇、杨柏镇、民胜镇、诺江镇、广纳镇;受城镇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影响,建设用地面积有所增加,增加835.35公顷,主要以林地、耕地变更而来,区域主要分布在火炬镇、杨柏镇、诺江镇、广纳镇、铁佛镇、三溪镇。

三、生态系统退化区域识别

草地退化趋势明显。草地退化面积116.38公顷,主要分布在两河口镇、空山镇、诺水河镇等区域。退化原因主要受局部人为扰动、地质灾害、矿山开采、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影响。

局部地区湿地发生退化。湿地退化面积188.47公顷,主要退化为陆地水域,主要分布在大通江河、小通江河沿河流域区域。主要是人类活动干扰导致,水源涵养功能降低。

四、生态系统恢复力评价

生态恢复力较强的区域面积为3089.48平方千米,占县域面积74.99%,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区和中部中低山区,生态恢复力一般的区域面积947.79平方千米,占县域面积23.01%,主要在南部地区。

第三节  问题识别

通江县生态本底较好,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突出,县域内植被覆盖面积广,全县森林覆盖率65.75%,主要集中在县域北部,集中区域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地以及水源保护区为主。县域无极高生态敏感区,以低敏感为主,部分较高生态敏感区分布于县域南部。

一、农业功能空间问题分析

——农田生态系统品质有待提升。受地形影响,县域耕地破碎、坡耕地较多,15度以上坡耕地25150.66公顷,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6.94%,主要分布在铁佛镇、广纳镇、麻石镇、唱歌镇、永安镇、沙溪镇等6个镇。坑塘等半自然生境减少,田间生物多样性降低,农田生态系统功能有待提升。

——耕地数量减少,存在低效用地现象。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各类建设用地增加,农业空间不断受挤压,现状耕地面积较二调减少121.11平方千米。农用地粗放、低效利用现象较普遍,存在撂荒、闲置土地现象,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与严守耕地红线存在威胁。

——农村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化程度低,整治潜力大。县域农村建设用地80.50平方千米,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43.87平方米。部分农村居民居住分散、行路条件差、配套设施不足,造成农村宅基地和住宅闲置,同时部分村庄和居民点位置选择不合理,村庄布局不能应对农村人口转移等变化,进一步加剧乡村空间无序化空心化的现象。农村宅基地整治潜力面积30.14平方千米,整治潜力较高区域集中分布在铁佛镇、广纳镇。

——乡村人居环境品质不高,有待进一步完善。全县乡村环境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杂物乱堆乱放、污水乱泼乱排等现象仍然存在,大多数乡村垃圾处理方式简单,处置设施落后,多为掩埋或焚烧,对环境的二次破坏仍然比较严重,制约了乡村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县域内大部分乡村基础设施比较滞后,乡村道路、排污排水、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有待提升。

二、生态功能空间问题分析

——森林生态系统广布,存在森林火灾隐患。局部区域森林综合防火能力仍相对薄弱,防扑火装备科技含量不高,部分设施设备老化,林区路网密度低,防灭火通道不完善,监测手段较为落后,预防、扑救森林火灾效率不高。林间野外用火,上坟烧纸、鞭炮燃放等活动仍然存在。伴随林区经济发展和生态旅游的蓬勃兴起,进入林区从事观光旅游、水电施工、公路建设等人员增多,林区生产生活用火成倍增加,加之布局分散,管理难度加大,导致发生森林火险、火灾的危险性增大。

——自然保护地保护力度有待加强。部分保护区缺乏科学规划,信息化水平和科研监测能力薄弱,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不完善。自然保护地内还存在较多永久基本农田、村庄和居民,人类活动频繁,保护和发展的矛盾突出。

——水资源安全保障能力有待提升。通江县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5—10月,降水量丰富,年平均降水量1210.1mm,水资源较为丰富,但用水指标有限。按照巴中市用水总量控制指标要求,通江县2025年、2035年用水控制量分别为1.37亿立方米、1.41亿立方米。县域内缺乏骨干性重点水源工程,灌区灌溉保障能力、抗旱防洪应急能力较弱,局部地区受季节性、农业灌溉工程性缺水影响较为突出,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有待提升。

——水土保持任重道远。近年来县域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措施,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24.87平方千米。但由于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县域内坡耕地比例大、土地利用产出率低,局部存在水土流失加剧的现象。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道路建设及采矿等开发建设项目影响了水土保持。

三、城镇功能空间问题分析

——城镇开发破坏河湖自然岸线,挤占生态和农业空间。通江县城镇建设适宜区面积为590.22平方千米,占县域面积的14.33%,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河谷平坝区域。随着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大力推进,原有的农业和生态功能空间逐步向城镇功能空间转化,工业生产空间面积连片扩展并增大,沿江地带河漫滩和生态湿地保护区范围缩减,河湖自然岸线改道硬化,影响城市生物多样性,加剧城市内涝。

——绿色基础设施不完善,城市蓝绿网络连通性较差。绿线基础设施分布不均,服务于居民生活的小型公园绿地不足,城市内部和郊区山体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城市蓝绿生态网络体系不完善,维系城市小气候调节、水质净化、蓄滞雨水和碳汇等服务功能不高。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随着通江经济高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供水在水源保障、输配水管网配套完善与安全运行、水质水压达标和城市垃圾处理方法等方面有了更高要求,生活污水收集输送系统、城市排水系统、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建设、雨污分流改造等城市水务工程也亟待完善。

——大型水利设施建设进度缓慢,城市防洪排涝存在隐患。汛期河道洪涝以及城市内涝问题严重,山洪频发,缺少防洪控制性水利工程的蓄洪削峰,沿河城镇堤防工程建设相对滞后,防洪标准较低。大型水利设施建设进度缓慢,城市防洪排涝存在隐患。

——废弃工矿点多面广,生态破坏问题突出。通江县废弃工矿地110块,面积为29.76公顷,其中采矿用地19.58公顷(实际现状为废弃砖瓦窑),农村居民点用地10.18公顷(实际现状为无复垦义务人的废弃建设用地)。县域内主要开采矿种为建筑用砂岩、砖瓦用页岩和建筑石料用灰岩,砂石类矿产的分布相对广泛,但矿山开采破坏面较大,破坏地表植被,易引发边坡土地松动,造成水土流失,且矿山生态修复任务重、重建周期长、成效显现慢。

——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受地质环境、气象水文、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影响,通江县各类地质灾害点595处,其中滑坡540处,崩塌49处,泥石流5处,地面塌陷1处。地质灾害主要以滑坡为主,占全县地质灾害总数的90.76%。其中洪口镇、沙溪镇、铁溪镇、广纳镇、龙凤场镇、永安镇、毛浴镇、诺江镇、铁佛镇长坪镇、麻石镇、胜利乡等12个乡镇灾害点分布较多,均不低于20处。山洪灾害危险区有295处,其中高风险区24处,中风险区82处,低风险区189处。集中分布在陈河镇、沙溪镇、诺水河镇、永安镇、铁佛镇、广纳镇、涪阳镇、铁溪镇、至诚镇、唱歌镇、陈河镇、新场镇、青峪镇等12个镇。

第三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历次全会和二十大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牢固树立上游意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细化落实国家双重规划、四川省和巴中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通江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坚持系统思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合理划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确定生态保护修复主要目标任务,科学部署和实施重大工程,构建绿色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切实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持续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推动通江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县奠定基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立足通江生态本底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发展全过程,落实三线一单制度,强化绿色发展机制,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以自然地理和生态安全格局为基础,全面分析自然要素现状,识别各类生态问题,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合理划定修复分区、落实重点任务、部署重大工程。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着眼于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聚焦区域内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重点区域,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妥善处理保护和发展、整体和重点、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推进形成生态保护和修复新格局。

创新引领,统筹协调。探索多部门、多层次协调联动机制,引导修复工程全面落地,创新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引导、支持和鼓励公众、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生态修复、土地整治等相关工程。

第三节  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锚固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扩大生态产品供给,建立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统筹提升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现代化水平,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着力优化生态安全格局,加快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夯实通江生态基础。

二、分期目标

2025年,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有序推进,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提升。全县林地、森林、湿地、物种资源得到全面保护,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承载力进一步巩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基本建立,自然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2030年,生态调查监测监管支撑体系不断完善,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成效明显,城乡人居环境不断优化,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生态、优质、美丽的国土空间逐步呈现。

2035年,全县水土流失、污染土地、采矿损毁土地得到全面治理,基本解决突出生态问题。山水林田湖草一体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持续增强,全县耕地环境质量状况实现总体改善,重要生态廊道建设更加完善。

第四节  规划依据

一、政策文件

1.《关于开展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2045号)

2.《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关于推进市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川自然资发〔202045号)

3.《四川省市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指南(试行)》(川自然资发〔20215号)

4.《关于加快市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报的通知》(川自然资办函〔2022205号)

5.《市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数据库规范(征求意见稿)》

6.《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关于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通知》(财建〔2016725号)

7.《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做好生态保护修复治理项目申报准备工作的通知》(川国土资函〔201769号)

8.《自然资源部关于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2019194号)

9.《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通知》(川办发〔202055号)

10.《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关于组织申报2021年中央财政支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的通知》(川财资环〔20219号)

二、相关规划

1.《四川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

2.《巴中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

3.《通江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4.《通江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5.《通江县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

6.《通江县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

7.《通江县水资源综合规划》

8.《通江县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9.《通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规划目标纲要》(2021年印发)

10.国家、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其他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标准规范。

第五节  指标体系

结合通江县实际,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综合确定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指标体系,包含18项具体指标,其中生态保护类8项,生态修复类5项,生态品质类5项。

                               生态修复规划指标体系表

指标类型

指标名称

2020

2025

2035

属性

生态保护8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平方千米)

836.73

836.73

836.73

约束性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平方千米)

552.27

552.27

552.27

约束性

耕地保有量(平方千米)

661.96

642.57

642.57

约束性

自然保护地陆域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

17.94

17.94

17.94

预期性

重点野生物种种数保护率(%

100

100

100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65.57

依据上级下达指标确定

依据上级下达指标确定

预期性

草原综合植被盖度(%

80

83

85

约束性

湿地保护率(%

17.81

17.81

17.81

预期性

生态品质5

林地蓄积量(万立方米)

2087

2191

2191

预期性

森林质量提升面积

(平方千米)

-

[133]

[532]

预期性

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平方米)

2.46

3

5.54

预期性

中心城区卫生、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步行15分钟覆盖率 (%)

80

85

100

预期性

绿色矿山占大中型生产矿山比例(%

-

80

90

预期性

生态修复5

农用地整理面积(公顷)

-

[12932]

[38796]

预期性

新增湿地修复面积

(平方千米)

-

0.5

[2]

预期性

生态恢复岸线长度(公里)

-

[175]

[255]

预期性

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

(平方千米)

524.87

[884.39]

[1704.87]

预期性

历史遗留矿山综合治理面积

(平方千米)

0.09

[1.08]

[3.23]

预期性

备注:表中[]表示累加值。

第四章  总体布局

第一节  上位规划的总体部署

一、《四川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

(一)总体格局

尊重自然地理格局,以山水本底为依托,落实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以四川省重要生态安全地位为依据,以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为目标,构建四区九带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总体格局。通江县主要位于秦巴山保护修复区和渠江生态修复带。

(二)修复分区

按照气候区划地貌分异流域分区生态系统类型区划体系,以重点流域和重要山脉为基础单元,突出自然地理完整性、生态系统连通性和生态问题相似性等特征,全省划分为8个生态修复分区。通江县位于大巴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修复区、成都平原人居环境提升与川中丘陵水土流失防治区。

四川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

大巴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修复区。本区域位于秦巴山区嘉陵江、渠江上游流域,涵盖米仓山、大巴山南麓,是嘉陵江流域和汉江流域的分水岭,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

1.主要生态问题。本区域生态脆弱区范围广,生态恢复力水平总体较强。大巴山南麓水土流失及石漠化问题较突出,坡耕地长期垦殖,水土保持功能低下。老化退化林、低质低效林和残次林占比较大,森林质量较低、结构不合理。亚高山草甸退化较严重,水源涵养功能下降。矿山开采、交通建设等造成生物栖息地生境破碎、植被破坏和土地损毁,矿山生态问题突出。

2.重点治理方向。修复策略以辅助修复、生态重塑为主,治理方向为生物多样性维护、森林质量提升、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等。在米仓山、大巴山南麓,重点开展矿山生态修复,恢复矿山植被;在光雾山、诺水河流域,重点保护原生森林生态系统,改造低效林,精准提升森林质量。

成都平原人居环境提升与川中丘陵水土流失防治区。本区域位于四川盆地,涵盖龙泉山、华蓥山、铜锣山北段等山体,区内成都平原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地带。

1.主要生态问题。生态系统结构单一,生态恢复力水平一般。长期垦殖、陡坡耕种、矿山开采等人类活动造成植被破坏、耕地退化及水土流失,自然生态空间大幅缩小,生态系统功能性降低。挖塘养殖、道路建设和城镇扩张挤占河湖岸线,水系连通度降低,部分河流阻断改道。大面积经济林木栽种、基础设施建设等活动致使生物连通受阻,栖息地破碎化程度加大,生物多样性下降。高密度城镇开发建设导致通风廊道空间不足,热岛效应加剧。公园绿地分布不均衡,绿色景观设施和环卫设施缺乏,城镇生态系统功能单一,城乡生态宜居度不高。

2.重点治理方向。修复策略以辅助修复、生态重塑、综合整治为主,主攻方向为流域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防治、土地综合整治等。在川中丘陵大力推进土地综合整治、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和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田生态,强化水土保持能力。

二、《巴中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

(一)总体格局

在四川省四区九带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总体格局基础上,巴中市构建了一屏两廊三带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总体格局。通江县位于米仓山-大巴山脉生态屏障、大通江河流廊道、巴通生态修复带。

米仓山-大巴山脉生态屏障。大巴山脉,是陕西、四川、湖北三省交界地区山地的总称,也是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的地理界线,东西绵延500多公里。米仓山,横亘于陕西、四川接壤地带,海拔13002000米,主峰光雾山海拔2507米。

大通江河流廊道。大通江,渠江源头之一,发源于米仓山陕西省西乡县,经通江县、平昌县,经澌滩乡、云台镇,至江口镇注入巴河,与巴河交汇共同流入渠江。

巴通生态修复带。以巴中市中心城区(巴州区、恩阳区)为核心,连接通江县,构建以城市整体生态格局为骨架的生态修复带,主要承载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的生态修复任务。

(二)修复分区

巴中市一级生态保护修复分区延续省级大巴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修复区()和成都平原人居环境提升与川中丘陵水土流失防治区(),在一级分区基础上划分6个二级生态保护修复分区。通江县位于大巴山-米仓山南麓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区、驷马河流域水源涵养与土地综合整治区、通江流域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区。

巴中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

大巴山-米仓山南麓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区。本区位于秦巴山区渠江上游流域,涵盖米仓山、大巴山南麓,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涉南江、通江两县,面积3945.74平方千米。

1.主要生态问题。大巴山南麓水土流失问题较突出,坡耕地长期垦殖,林地面积缩减,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面临威胁。矿山开采造成生物栖息地生境破碎、植被破坏、水土污染等生态问题。

2.重点治理方向。采用保育保护、辅助修复、生态重塑、综合整治相结合的修复策略,加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修复受损生境,完善生态网络,加强珍稀动植物的保护,开展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恢复矿山植被,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开展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有序推进退耕还林,提高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重点开展森林质量提升、水土流失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综合整治和废弃矿山治理工作。

驷马河流域水源涵养与土地综合整治区。本区位于驷马河流域盆中丘陵区,属于渠江农业生态功能区。涉及巴州区、平昌县、通江县3个区县,面积954.41平方千米。

1.主要生态问题。区域内森林质量较低、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生态问题突出。

2.重点治理方向。采取保护保育、辅助修复、综合整治相结合的修复策略,提升森林质量,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现有农田。重点开展森林质量提升、水土流失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土地综合整治工作。

通江流域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区。本区位于通江流域盆北深丘以及盆北秦巴山地区,是农林业交错区。涉及平昌县、通江县两县,面积2950.54平方千米。

1.主要生态问题。区域内矿山开采造成地质灾害频发,地形地貌景观受到破坏,矿山生态问题突出。珍稀物种保护责任重大,陡坡耕地长期垦殖,水土流失问题突出。

2.重点治理方向。采取保护保育、辅助修复、生态重塑、综合整治相结合的修复策略,加强珍稀动植物的保护,开展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恢复矿山植被,实施土地综合整治、水土流失防治。重点开展水土流失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综合整治和废弃矿山治理工作。

第二节  生态修复总体格局

以通江县自然地理格局为基础,依托山水本底,围绕四川省四区九带、巴中市一屏两廊三带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总体格局,衔接通江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定的生态安全格局,针对现状问题,构建一屏四区两带多点生态修复总体格局。一屏米仓山-大巴山脉生态屏障四区为大巴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修复区、诺水河-空山生物多样性维护与森林保育提质修复区、北部、中部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区、中南部峡谷水土保持与土地综合整治修复区;两带为大、小通江河生态修复带;多点为水源保护地、地灾治理点。

第三节  生态修复分区

基于生态修复格局,以重要河流和主要山脉为基础单元,突出自然地理完整性、生态系统连通性,落实四川省、巴中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一二级分区,划分通江县生态保护修复分区。通江县一级分区延续巴中市3个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分别是大巴山-米仓山南麓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区、通江流域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区、驷马河流域水源涵养与土地综合整治修复区。

在一级分区基础上,结合全县生态安全格局,按照自然地理单元相对完整、主要生态问题基本趋同、生态修复目标和修复措施基本一致的原则,划定4个二级生态修复分区:诺水河-空山生物多样性维护与森林保育提质修复区、大通江河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修复区、小通江河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维护修复区、中南部河谷水土流失与土地综合整治修复区。

一、诺水河-空山生物多样性维护与森林保育提质修复区

1.自然生态状况

该区域位于通江县北部,区域内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自然保护地。森林资源丰富,植被覆盖度高,涉及诺水镇、空山镇、胜利乡、松溪乡、铁溪镇、永安镇等部分乡镇。

保护区林地资源丰富,动植物类型多样。现有高等植物206科、805属、1795种,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有珙桐、红豆杉、南方红豆杉和银杏4种,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10种;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云豹和林麝2种,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4种;四川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种;我国特有动物43种。

2.主要问题

自然保护地内存在较多永久基本农田、人工商品林以及村庄和人口,人为活动频繁。由于长期垦殖,局部林草地退化,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面临威胁。矿山开采造成生物栖息地生境破碎、植被破坏、水土污染等生态问题。

3.修复措施

加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修复受损生境,完善生态网络,加

强珍稀动植物的保护;对于25度以上的坡耕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根据自然林、人工林分布区域,通过优化密度、因林制宜间伐改造、调整树种、更替改造低效林,重点改造经济林,提高森林质量、林地生产力和综合效益;修复矿山15座。

二、大通江河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保护修复区

1.自然生态状况

本区域是农林交错区,干支流水系较多,有小通江、铁溪河、月滩河、澌滩河等河流注入。流域面积8972平方千米,涉及铁溪镇、长坪镇、泥溪镇、永安镇、烟溪镇、瓦室镇、毛浴镇、诺江镇、璧州街道办事处、春在镇、广纳镇、铁佛镇等12个镇(街道)。区域内地貌类型主要为中低山、丘陵,流域海拔高程相差达2100余米。

区域内有大通江河岩原鲤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有岩原鲤、鳖、华鲮等物种,重点强化对水生野生动物的产卵场、索饵场、洄游通道等重要繁衍栖息水域的保护。

2.主要问题

区域内降水丰富、河流众多,流域内整体水源涵养较好,河流沿岸森林植被覆盖度较高。此区域内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生态

功能突出。但在流域南部地区,由于交通建设、矿山开采等人为活动影响,地形地貌景观受到破坏,生态问题较为突出。

3.修复措施

采取保护保育、辅助修复、生态重塑、综合整治相结合的修

复策略,重点开展道路两侧边坡、矿山边坡水土流失防治和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

三、小通江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维护修复区

1.自然生态状况

小通江河为通江河右岸一级支流,渠江的二级支流。较大支流有鲁坝河、临江河、关路河等。流域面积1877平方千米,涉及诺水河镇、板桥口镇、青峪镇、新场镇、涪阳镇、诺江镇、璧州街道办事处等7个镇(街道)。流域地势北高南低,属中、低山区,分水岭地带的海拔高程一般在1500m以上,流域植被较好。

区域内有四川诺水河珍稀水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大鲵、岩原鲤等珍稀水生动物,中华倒刺鱼、白甲鱼、华鲮、南方鲇、鳜、黄颡鱼等名贵经济鱼类。

2.主要问题

区域内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明显,农业种植、水产养殖对良好水体造成一定威胁,饮用水水源保护不足,水生态环境稳定性下降,生态环境存在退化风险。

3.修复措施

推进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推进清洁化和生态化养殖;新建和更新水源保护区标志牌及隔离设施,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建设水质预警站;依据河湖岸线保护区范围,建设生态涵养带、生态防护带、生态湿地等,逐步恢复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开展流域生态调查,建立基础数据库,支撑和服务水生态环境管理。

四、驷马河流域水源涵养与土地综合整治修复区

1.自然生态状况

区域内地貌类型为丘陵、低山,海拔约296—1363米,面积约178.57平方千米,涉及火炬镇、杨柏镇2个镇。区域内耕地面积42.01平方千米,永久基本农田面积39.27平方千米,耕地质量较高,是县域粮食生产功能区。

2.主要问题

该区域位于低山河谷保土减灾人居环境维护区,生态脆弱范围分布较广,森林质量较低,生态恢复力中等,是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区域内水土流失面积2.69平方千米,占分区面积1.51%

3.修复措施

本区域采取保护保育、辅助修复、综合整治相结合的修复策略,提升森林质量。在耕地集中连片分布、基本农田示范区等区域开展农用地整治和实施高标准农田,归并地块,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和机械化,提升耕地集中连片度和保水能力,完善中小型水利设施,增强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

五、中南部河谷水土流失与土地综合整治修复区

1.自然生态状况

区域内地形地貌以低山、峡谷为主,海拔约800—1000米,面积约510.34平方千米,涉及广纳镇、铁佛镇、麻石镇、三溪镇、春在镇、唱歌镇等6个镇(街道)。区域内主要以水田为主,分布在地势相对平坦地区,土壤类型以水稻土、紫色土为主,光、热、水、土为县域内最佳,是县域内耕地总面积最大、质量最高的区域。

2.主要问题

该区域位于低山河谷保土减灾人居环境维护区,是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面积21.76平方千米,占分区面积4.26%;区域内有5座生产矿山,面积0.17平方千米,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耕地田土块小,田坎系数高达13.55%。建设用地相对分散,利用效率低,尤其是农村建设用地,影响建设用地的规模效应和集聚功能实现。

3.修复措施

本区域着重开展水土流失治理、矿山生态修复、土地综合整治等,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采取坡改梯、人工更新造林等措施相结合,提升区域水土保持功能和水源涵养能力;铁佛镇、广纳镇、麻石镇是主要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在该3镇开展建设高标准农田;在广纳镇、麻石镇、春在镇因地制宜开展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景观再现、生物多样性重组等一系列恢复措施,统筹推进生产矿山的生态保护修复。

第四节  生态修复重点区域

结合国家双重及巴中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确定的重点区域,以生态修复分区为基础,针对综合评价中识别出的问题突出区域,按照主要生态问题和重大战略发展双导向,划定6大类生态修复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维护重点区、森林质量提升重点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区、水土流失防治重点区、土地综合整治重点区、废弃工矿用地治理重点区。

                                生态修复重点区域表

序号

区域名称

面积(平方千米)

涉及乡镇

1

生物多样性维护重点区

2033.48

板桥口镇、空山镇、两河口镇、泥溪镇、诺水河镇、青峪镇、胜利乡、松溪乡、铁溪镇、烟溪镇、永安镇、长坪镇、陈河镇、涪阳镇、瓦室镇、新场镇、兴隆镇

2

森林质量提升重点区

2973.54

唱歌镇、洪口镇、龙凤场镇、麻石镇、毛浴镇、泥溪镇、沙溪镇、胜利乡、松溪乡、瓦室镇、兴隆镇、烟溪镇、永安镇、长坪镇、至诚镇、板桥口镇、空山镇、两河口镇、诺水河镇、青峪镇、铁溪镇、陈河镇、涪阳镇、新场镇

3

水环境综合治理重点区

1707.26

唱歌镇、洪口镇、龙凤场镇、麻石镇、毛浴镇、泥溪镇、沙溪镇、胜利乡、松溪乡、瓦室镇、兴隆镇、烟溪镇、永安镇、长坪镇、至诚镇、板桥口镇、陈河镇、涪阳镇、诺水河镇、青峪镇、新场镇

4

水土流失防治重点区

2853.97

唱歌镇、洪口镇、龙凤场镇、麻石镇、毛浴镇、泥溪镇、沙溪镇、胜利乡、松溪乡、瓦室镇、兴隆镇、烟溪镇、永安镇、长坪镇、至诚镇、板桥口镇、陈河镇、涪阳镇、诺水河镇、青峪镇、新场镇、壁州街道办事处、春在镇、广纳镇、火炬镇、民胜镇、诺江镇、三溪镇、铁佛镇、杨柏镇

5

土地综合整治重点区

1146.71

壁州街道办事处、唱歌镇、陈河镇、春在镇、涪阳镇、广纳镇、火炬镇、麻石镇、毛浴镇、民胜镇、诺江镇、三溪镇、铁佛镇、瓦室镇、兴隆镇、杨柏镇

6

废弃工矿用地治理重点区

4120.25

诺水河镇、两河口镇、板桥口镇、铁溪镇、沙溪镇、泥溪镇、龙凤场镇、青峪镇、新场镇、陈河镇、涪阳镇、火炬镇、民胜镇、杨柏镇、璧州街道办事处、春在镇、诺江镇、毛浴镇、唱歌镇、三溪镇、铁佛镇

一、生物多样性维护重点区

主要分布在诺水河-空山生物多样性维护与森林保育提质修复区、小通江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维护修复区,面积约2033.48平方千米,涉及板桥口镇、空山镇、两河口镇等17个乡镇。区域内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为重点,兼顾经济、社会效益同步协调发展,区域重点实施低产低效林改造和中、幼龄林抚育工程,采用造、补、封、抚等多种方法,实施植被改造,提高森林质量,增加林木多样性,提升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

二、森林质量提升重点区

主要分布在诺水河-空山生物多样性维护与森林保育提质修复区、大通江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修复区、小通江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维护修复区,面积约2973.54平方千米,涉及唱歌镇、洪口镇、龙凤场镇、麻石镇等24个乡镇。区域重点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加大对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修复和建设生物繁殖迁徙的生态廊道。

三、水环境综合治理重点区

主要分布在大通江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修复区、小通江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维护修复区,面积约1707.26平方千米,涉及唱歌镇、洪口镇、龙凤场镇等21个乡镇。重点对河域两侧边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实施水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全面开展水域污染治理、流域水生态调查工作,加强水生生物的多样性保护,推进流域岸线保护。

四、水土流失防治重点区

主要分布在大通江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修复区、小通江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维护修复区、中南部河谷水土流失与土地综合整治修复区,面积约2853.97平方千米,涉及唱歌镇、洪口镇、龙凤场镇等30个乡镇(街道)。区域重点实施水土流失防治治理工程,提升区域水土保持功能和水源涵养能力。

五、土地综合整治重点区

主要分布在中南部河谷水土流失与土地综合整治修复区,面积约1146.71平方千米,涉及壁州街道办事处、唱歌镇等16个镇(街道)。区域重点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用地整理、坡耕地治理和耕地质量提升工程。

六、废弃工矿治理重点区

主要分布在诺水河-空山生物多样性维护与森林保育提质修复区、大通江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修复区、小通江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维护修复区、中南部河谷水土流失与土地综合整治修复区,面积约4120.25平方千米,涉及诺水河镇、两河口镇等21个镇(街道)。区域重点对废弃砖瓦窑、农村居民点、低效建设用地等进行土地复垦。

                            正在实施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

序号

矿山名称

申报治理面积(m2

复垦面积

耕地m2

林地m2

草地m2

1

民胜镇肖家河废弃砂岩

8812

7046

 

1766

2

诺水河镇双旋塘废弃灰岩矿

14595

 

11359

3236

3

通江县铁佛镇五一页岩砖厂烂田湾页岩矿

6957

5658

 

1299

4

至诚镇沙坝子村砂岩矿

21109

 

15202

5907

5

通江县三溪镇金碑砖厂

8060

7517

 

543

6

通江县板桥口镇城子山村页岩矿

10114

8014

 

2100

7

通江县正强水泥有限公司张尔岩、龙潭河石灰石采矿场

19762

 

 

19762

合计

89409

28235

26561

34613

第五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农业功能空间主要任务

一、防治水土流失

开展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针对土地退化问题,坚持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通过小流域治理的方式,从源头保护出发,进行植被恢复,保水固土。综合运用土地整治、土壤改良、植被恢复、生物修复、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性耕种、封山育林等措施,加强重点地区水土流失防治,调整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保护自然生境和生物群落,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实现土地资源安全合理利用。

深入推进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县域内地质灾害主要以滑坡为主,根据防治分区,分类采取防治措施。通过改造边坡,并适量配置坡改梯和保土耕作措施,对大于25度的边坡实施退耕还林,采取多种手段方式减少水土流失,从而改善自然生态和地质环境。

二、开展土地综合整治

大力实施耕地整治。重点在南部丘陵地区、北部高山区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坡耕地区域开展农用地整治,优化道路系统、推进机械下田,整治排灌渠、修建蓄水提灌设施,营造农田防护林。

促进耕地提质增效。以中南部河谷地带为重点,在地势平缓、地形条件良好的区域,实施旱地改水田工程和耕地质量提升工程。采取工程、生物、农艺等综合措施,实施耕作层快速培育改良,有效改良、提升耕地地力和土壤生态环境,配套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切实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功能区综合生产能力,保障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结合乡镇级片区国土空间规划,重点对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较大的铁佛镇、广纳镇、沙溪镇、诺江镇、麻石镇、民胜镇、洪口镇等区域进行改造,按照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要求,合理安排建新区用地。推进农村违规建筑物拆除治理,全面完成农民自住危房和涉及公共安全的危房治理改造,推进拆后土地综合利用。

维护农田生物栖息环境。加强河流谷地区域10亩以上集中连片农田保护修复,促进林地、草地和农田交错分布、互相连接,构建完善农田生态网络。保护修复农业空间生物栖息地环境,恢复田间生物群落和食物链,提升农业生产所需田间气候调节、传粉服务、害虫生物控制、污染物吸附等生态系统服务。

三、建设美丽宜居农村环境

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由于地形条件的制约,全县农村居民点的分布比较散乱,多沿路分布,利用较为粗放,土地效益低。通过全面整治农村人居环境,采用乡土树种,利用房前屋后、河塘沟渠、道路两侧等区域的空闲地、撂荒地,与庭院经济、经济林果相结合,开展乡村绿化。持续开展千村示范工程和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示范项目,推进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和农田灌溉、渔业用水、生态保护修复和绿化景观建设有效衔接。至2025年,全县75%以上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乱排乱放现象得到有效管控。探索政府补贴和农户合理付费方式,完善行政村和村民小组配备保洁员机制,至2025年,实现行政村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全覆盖。

第二节  生态功能空间主要任务

一、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

强化天然林保护恢复。完善通江县天然林保护修复实施方案,建立全面保护、系统恢复、用途管控、权责明确的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体系。依据生态保护红线及生态区位重要性、自然恢复能力、生态脆弱性、物种珍稀性、自然保护地等指标,划定天然林保护重点区域,实行分类施策、分区管理。

加强人工中幼龄林抚育。加强国有和集体人工中幼龄林抚育,重点加强人工杉木、柏木、青冈、香樟、马尾松纯林等,有效推进改善用地条件、优化林分密度,提高森林质量和蓄积量。采取间伐、修枝、除草割灌、施肥等抚育措施,实施中幼龄林抚育3万亩。

精准实施人工造林。巩固法定退耕还林成果,加强后续有效管护,科学实施陡坡耕地退耕还林。对结构单一,林相残次的退化林分进行改造培育。采取人工造林、抚育补植、改造培育等措施,实施渠江流域生态廊道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示范项目。

促进退化草地修复。按照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的要求和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采取适当优质草种组合补播、肥料撒播、重点区域围栏封育等方式,开展退化草原修复治理,实施人工种草、退化草地改良、生态管护等专项工程,提高草原综合植被盖度。

二、加强动植物灾害防治能力

严密防控森林火灾。建立县、乡镇(国有林场)、村级管护站(国有林场工区)、护林员”4级网格化体系,压实县领导包片、乡镇干部包村、村社干部包点森林防灭火辖区属地责任。落实常态化火灾风险隐患巡查制度,持续深入开展森林火灾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对周期性森林火灾隐患点实施定时巡逻管护。

提高生物病害防治能力。建立以护林员为基础的林业有害生物网格化日常监测制度,结合无人机等智能监测技术,构建立体化监测体系。大力推进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细化完善、落地落实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四大机制;以病死松树清理为重点持续抓好疫情防治,结合媒介昆虫药物防治、诱捕器诱杀、打孔注药等综合防治措施,控制增量、消减存量,严防诺水河-空山、城市周边等核心生态区域感染松材线虫病疫情。加强蜀柏毒蛾、华山松疱诱病等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常态化开展森林鼠害、云南松毛虫、红火蚁、经济林病虫害防治。

三、重点推进水生态环境保护

修复退化河湖湿地。大通江河、小通江河、通江河等河流湿地开展受损林地恢复、退化湿地修复、湿地动植物生境恢复工程建设,遏制湿地退化,逐步恢复湿地生态功能,综合提升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服务功能。

推进水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开展大小通江河流域生态状况调查,建立水生态数据库,加大对河流水源涵养区、生态缓冲带、生态敏感脆弱区和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力度,开展综合整治工程。推进水域岸线规范化管理,科学划定各类涉水空间范围和水生态保护红线边界,强化管控与保护,确保涉水空间面积不缩小,数量不减少,功能不降低。科学开展河湖水生态调查评估,探索实施水生态健康评价和河湖健康评价,摸清主要河湖生态健康本底。

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水资源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控,建立各乡镇行政区域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推进清洁生产战略,大力发展绿色循环产业,降低单位产品的水资源消耗,完善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制度。

开展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摸清区域地下水污染状况,完善地下水污染基础数据库。强化土壤与地下水协同,避免在土壤渗透性强、地下水位高、地下水露头区进行再生水灌溉,降低农业面源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加快城镇污水管网更新改造,减少管网渗漏。加强固废、地下水协同,推动固废堆场、危废暂存场等设施的周边、地下水污染的调查和评估,并采取相应风险防范和整治措施。

第三节  城镇功能空间主要任务

一、提升城镇生态环境品质

加强滨江岸线管控。加强河流两岸滨水岸线管控,划定生态缓冲带,开展缓冲带综合整治,控制不利于生态保护的开发活动,提升滨河沿岸地区生态活力,大力保护修复沿河环湖湿地生态系统,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

织密城市公园绿地。做好国土空间详细规划,构建内部公园、绿廊与城市周边河湖山体、林地、农田相互融合的生态绿地系统。优化城市园林植物配置为鸟类、小型哺乳类、两栖类动物提供安全栖息庇护所。在主要生活性道路两侧增补社区公园,提高公园绿地覆盖率。充分利用城市内部山体资源,见缝插绿,开发建设阳望山、秋景山等城市山体公园,增加健身步道和休闲娱乐设施,形成以户外健身锻炼为主要功能的城市公园体系,提高建成区人均绿地面积,打造城在绿中、路在林中、人在景中的城市面貌。

增强城市垃圾处理和污水排放能力。提升城市污水收集和处理能力,推进垃圾源头分类与末端处理协调发展,大力推行垃圾源头分类,加强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开展水、大气环境与气象监测网络建设,加强智慧环保城市建设。

建设海绵城市,缓解城市内涝。遏制由于城镇开发建设扩张导致的城市生态系统超载、半自然生境减少、生态空间挤占的趋势,依托已有山水脉络,锚固生态底线,合理布局绿地水系生态空间,串联丰富多样的绿地体系。持续完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打通城市内部水系、绿地和城市外围河湖、森林、耕地,形成蓝绿交织、亲近自然的城市生态网络,建成生态型、功能性城镇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城市韧性。

有序推动旧城更新。通过系统性的综合整治和可持续的有机更新模式,统筹推动老旧小区、特色街区改造,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城市绿化、体育运动、公共停车等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建成空间品质更高、生态环境更美、产业发展更强、宜居生活更好、文化特色更优的一县三地、红色通江

二、加强地质灾害生态防治

根据地质灾害隐患点情况,加强生态护坡和生态绿化工程,兼顾生态景观功能。根据气候、地形特点以及养护需要,选择易成活的深根性乡土物种进行植被搭配和生态绿化,加固不稳定斜坡坡体,形成乔灌草结合的植物群落,提高生态环境稳定性,拓展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美观功能。

三、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

修复历史遗留矿山。根据全县历史遗留矿山现状,规划期内全面完成县域范围内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针对不同类别的废弃矿山,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统筹地质安全性、技术经济可行性、生态环境协调性,科学制定一矿一策

2020年已开展实施13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涉及煤、灰岩、页岩等矿种。主要分布在诺水河镇、铁溪镇、诺江镇、新场镇、永安镇、毛浴镇、陈河镇、涪阳镇、高明新区等区域,修复面积8.7744公顷,其中复垦为耕地6.2192公顷,林地2.0419公顷,草地0.5133公顷。

2021年对拟纳入的7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进行生态修复,目前正在开展相关修复工程,20236月完成生态修复工作,涉及灰岩、砂岩、页岩等矿种。主要分布在诺水河镇、板桥口镇、民胜镇、铁佛镇、三溪镇、至诚镇等6个镇,修复面积8.9409公顷。其中复垦为耕地2.8235公顷,林地2.6561公顷,草地3.4613公顷。

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以加快转变矿业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推进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严格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明确矿区生态保护修复的主体责任,矿山企业从矿山基建-生产-闭坑整个周期内承担全矿区、全环节的生态保护与治理恢复工作,严格落实边开采边治理的生态要求。

第四节  重要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构建

一、构建重要生态廊道

遵循生态廊道规划原则,综合考虑自然生态、交通和城镇布局等资源要素以及上层次规划、相关规划等政策要素,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叠加分析,综合优化形成4条重要生态廊道,即小通江河生态廊道、大通江河生态廊道、澌滩河生态廊道、月滩河生态廊道。

在水系两侧水岸线采取生态保护和修复,沿线山地选择涵养水源和水土保持能力较强的乡土树种,沿线林地选择净化水质和野生动物生境需要的乡土植物,能够涵养水源、调蓄洪水和净化水质,保护水资源和水生生物,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和通道。

在沿岸两侧恢复保护上要充分结合本地实际修建小型拦水坝恢复河曲和湖泊水位,治理冲蚀沟、恢复湿地植被,通过生物措施和生态工程措施,使湿地冲蚀萎缩趋势得到有效解决。加强水域岸线管理、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湿地保护修复,提升水源涵养。

二、构建重要生态网络

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生态网络体系。通过河流水系、重要动物栖息和迁徙通道、自然保护区等生态廊道串联山、水、林、田、湖、草、湿等生态区,构建多尺度镶嵌融合的生态网络体系,形成点线面结合、生态功能互为支撑的生态空间格局。

以生态安全格局为指引,打通重要生态廊道的断裂点和堵点。建立连通各类大型生态区,形成区域一体化的生态网络,构建基于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网络体系。在中心城区形成以石牛嘴公园、滨江公园和高明湖公园三大综合性公园为主体的、连接各类公园绿地等生态系统服务热点和居民休闲娱乐需求点之间的生态网络,保障城市居民获得更多的机会接近自然、享受自然。

第五节  三类空间相邻或冲突区域主要任务

——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根据三区三线划定成果,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严禁任意改变用途,实施红线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变化动态监管。

——推进流域城镇和农业空间综合整治。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国土空间品质,缓和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中的矛盾,修复受损退化、功能低下的生态系统。其中,城镇空间以沿江重点乡镇、集中村落等地区为对象,围绕水资源承载底线,分析评价城镇存量低效用地、沿江两侧用地结构、城镇亲水空间和园林绿地等人居空间存在的问题原因,面向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目标,分析国土综合整治需求与潜力;农业空间要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坚决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农化,量质并重做好永久基本农田补划工作,健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机制。分析评价农田生态功能退化、农业面源污染源头、污染过程及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等问题,营造宜居生态的农业空间。

——落实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在城镇、农业与生态功能空间相邻或冲突区域,对不符合自然地理格局和生态功能的土地利用类型,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湿则湿的原则逐步进行调整和修复,并因地制宜建设边缘地带生态缓冲带。

第六章  重点工程

第一节  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

以大小通江河、月滩河、澌滩河等流域为重点区域,以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为导向,布局“9+1+1”重点工程,协同解决突出生态问题、针对性恢复受损生态功能区域、改善生态系统质量、增强生态碳汇能力,扎实推进生态修复重点工程,切实筑牢通江县重要生态屏障,夯实一屏四区两带多点生态修复总体格局。

其中,“9”为根据四大修复分区和其他重点区域确定的重点工程,两个“1”分别为生物多样性网络建设重点工程、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建设重点工程。

一、诺水河-空山生物多样性维护与森林保育提质修复工程

以诺水河镇和空山镇为主的区域主要开展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抚育等方式提升森林生态系统质量,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在其境内的大小通江河流域,以小流域为单元,通过耕地坡改梯、水土保持林建设等方式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有序开展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恢复矿山植被,修复矿山受损土地资源。

安排2个生态修复子工程,包括诺水-空山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工程和诺水河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森林保育提质重点工程。

             诺水河-空山生物多样性维护与森林保育提质重点工程修复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涉及乡镇

建设规模及内容

建设时(年)

投资(万元)

项目属性

1

通江县自然保护地基础设施建设

诺水河镇、空山镇、胜利乡

维修新建诺水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四川五台猕猴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站、巡护道路、瞭望塔、监测点、科考中心、标识标牌,提升完善世界地质公园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野生动物救助中心建设。

2021-2025

7000

森林管护

2

空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修复项目

空山镇、两河口镇

完成退化林修复0.3万亩。空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保护能力提升,野生植物保护、物种调查、繁育研究、救护救治。

2021-2025

5000

森林管护

3

大巴山国家公园

空山镇、两河口镇、铁溪镇、长坪镇、洪口镇、胜利乡、松溪乡

建设秦巴生物多样性以高山杜鹃、鹅掌楸、猕猴等为重点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区10万亩;森林景观林10万亩;森林旅游环观光道路100公里;森林康养游步道50公里、康养体验中心1万平方米、森林科普教育展示馆3000平方米;生态停车场2000平方米、生态厕所3座;公园水、电及通信设施;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2020-2030

100000

生物多样性维护

4

文旅新区国家现代彩林园区建设项目

诺水河镇、两河口镇、空山镇

新植45公里彩林廊道,新建30亩苗圃繁育基地。

2021-2030

6000

森林管护

5

铁溪河水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

铁溪镇、长坪镇

实施25公里河道生态修复。建水源涵养林200亩,生态防护带12公里,新建生态湿地10亩。

2021-2035

11000

水环境治理

6

通江县秦巴亚高山区珍稀植物种质资源库基础设施建设

诺水河镇、空山镇、板桥口镇、铁溪镇、长坪镇、泥溪镇

开展特有珍贵树种鹅掌楸、野生槭树、高山杜鹃等种质资源保存、引种驯化、良种选育、种苗繁殖、栽培管理等各项技术研究,培育和创建森林文化科普基地,包括秦巴乡土树种生态林、珍稀植物引种展示区、珍稀林木展示区、林下栽培展示区、秦巴山珍稀红叶展示区、巴药植物展示区等。

2021-2025

80000

森林管护

7

通江县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瓦室镇、陈河镇、松溪乡、洪口镇、胜利乡

新建国有林场林区林下经济节点公路、通场部硬化路、外部连接道路等20公里,新建国有林场管护站3000平方米,改建贫困林场危旧房2000平方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2000平方米。建设标准化管护站。

2021-2025

25000

森林管护

8

通江县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全县域

管护国有林、集体和个人公益林及天然商品林资源228.5 万亩,加大国有中幼林抚力度等。

2021-2025

20000

森林管护

总计

/

254000

/

二、大通江河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修复工程

大通江河流域通过人工造林和森林管护提升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将工程措施与农业措施结合,积极推进流域土地综合整治、矿山生态修复,提高农田生态系统水土保持能力。

安排2个生态修复子工程,包括大通江上游水源涵养修复重点工程和大通江中下游水土保持重点工程。

                    大通江河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修复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地点

建设规模及内容

建设时序(年)

投资(万元)

项目属性

1

通江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诺水河镇、空山镇、铁溪镇、两河口镇、龙凤场镇、至诚镇

稳步有序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 27.74 万亩。

2021-2025

2000

森林管护

2

渠江流域通江段综合治理项目

至诚镇、松溪乡、沙溪镇、烟溪镇、兴隆镇、陈河镇、瓦室镇、洪口镇、龙凤场镇

大小通江河及库区沿岸生态护岸150公里,湿地建设0.5平方千米,库底清淤180万立方米,及配套相关设施建设。

2021-2030

200000

退化湿地修复

3

大通江流域地质灾害防治项目

诺江镇、松溪镇、洪口镇、麻石镇、烟溪镇

以生物防治预防地质灾害为主,实施人工造乔木林地0.4万亩,自然修复31平方千米。

2021-2035

30000

地灾防治

4

通江县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瓦室镇、洪口镇

完善提升南教城、海鹰寺等森林公园防火通道、生态停车场、旅游厕所、标志标牌、管理用房及科普展示中心。建设野生动植物体验中心3000平方米。

2021-2025

60000

森林管护

5

通江县中小河流域治理项目

县域

综合治理河长54公里。

2021-2025

9130

流域治理

6

通江县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项目

铁佛镇、春在镇、板桥口镇等32个乡镇

52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取缔水源保护区排污口,设置标志标牌及隔离网。

2021-2025

3000

水源地保护与修复

7

通江县毛浴古镇水生态保护工程项目

毛浴镇

新建堤防5公里,河道护岸修复3公里,水生态修复11公里。

2021-2025

48000

水生态治理

8

杨柏镇龙池谷水生态保护工程项目

杨柏镇

新建堤防8公里,河道护岸修复6公里,水生态修复15公里。

2021-2025

45000

水生态治理

9

大小通江河、通江河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民胜镇、诺江镇、毛浴镇

建设生态湿地17万平方米;打造通江谭家河湿地公园。

2021-2035

17500

水生态治理

总计

/

414630

/

三、小通江河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维护修复工程

在小通江河两岸植被退化区域,宜林则林,宜草则草,通过人工造林、人工种草等方式,完成河岸植被恢复。加强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地质灾害防治,提升水土保持功能。治理25度以上陡坡耕地,提升耕地质量,改善农田生态。

安排2个生态修复子工程,包括小通江上游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工程和小通江中下游水土保持重点工程。

               小通江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维护重点工程修复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地点

建设规模及内容

建设时序(年)

投资(万元)

项目属性

1

小通江河通江县陈河镇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

陈河镇

坡耕地整治工程2平方千米,人工林5平方千米,自然修复5平方千米,综合治理水土流失12平方千米。

2021-2035

3500

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

2

小通江河通江县青诺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

板桥口镇、青峪镇、诺水河镇

坡耕地整治工程10平方千米,人工林10平方千米,自然修复10平方千米,综合治理水土流失30平方千米。

2021-2035

9000

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

3

小通江河后坝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项目

诺江镇

对后坝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进行规范化建设和污染治理。

2021-2025

500

水源地保护与修复

4

诺水河水生态保护工程项目

诺水河镇

新建堤防35公里,河道护岸修复8公里,生态修复25公里。

2021-2025

98000

水环境治理

5

通江县县城河道水生态保护工程项目

诺江镇

新建堤防12公里,河道护岸修复9公里,水生态修复21公里

2021-2025

78000

水环境治理

总计

/

189000

/

四、驷马河流域水源涵养与土地综合整治修复工程

该区域水土流失范围分布较广,通过自然恢复和辅助修复,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火炬镇、杨柏镇位于粮食生产功能区,农用地整治潜力较大,在耕地集中连片区域,归并地块,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实行高标准农田建设。

                        驷马河流域水源涵养与土地综合整治修复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地点

建设规模及内容

建设时序(年)

投资(万元)

项目属性

1

方田坝一二郞庙水库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项目

火炬镇、民胜镇

对方田坝一二郞庙水库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进行规范化建设和污染治理。

2021-2025

1200

水源地保护与修复

4

通江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火炬镇、麻石镇、春在镇、沙溪镇

在火炬镇、麻石镇、春在镇、沙溪镇试点开展乡镇全域土地综合提升治理,完成20000公顷农用地及建设用地的整治。

2021-2025

10000

土地综合整治

合计

/

11200

/

五、中南部河谷水土流失与土地综合整治修复工程

在县域中南部地区加强土地综合整治,结合耕地整治、垦造水田和坡改梯等整治措施,提高耕地质量,提升农田生态功能,强化保水保土能力。加强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提升区域水源涵养能力。

安排2个生态修复子工程,包括中南部河谷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和中南部河谷土地综合整治重点工程。

中南部河谷水土流失与土地综合整治重点工程修复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地点

建设规模及内容

建设时序(年)

投资(万元)

项目属性

1

大通江流域中下游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项目

三溪镇、广纳镇

实施森林抚育10万亩,低效林改造5万亩,封育管护5万亩。

2021-2035

9500

森林提质改造

2

通江河通江县东广三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

广纳镇、铁佛镇、三溪镇

坡耕地整治工程4平方千米,人工林10平方千米,自然修复31平方千米,综合治理水土流失45平方千米。

2021-2035

7500

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

3

通江县城市公园建设

璧州街道

石牛嘴山顶公园、谭家河湿地公园、壁山森林公园等6个城市休闲运动公园建设及配套基础设施。

2020-2025

100000

修复湿地

4

通江县重大地质灾害治理

涪阳镇、兴隆镇、诺江镇等

实施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100处,实施中小型地质灾害排危除险项目100处,完成乡镇和县城地质灾害详查,完成 300 处隐患点2000 户受地质灾害威胁农户彻底搬离至安全地带。

2021-2025

10000

灾害治理

5

2021—2022年通江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央预算内)

杨柏镇、洪口镇

1.2021年度土地平整2513亩,地力培肥10000亩;新建蓄水池4座、小型集雨设施25座,衬砌明渠18.14公里、渠系建筑物98个;机耕路18.44公里,生产路7.13公里;

2.2022年度土地整理1810亩,地力建设1万亩;新建排灌渠道13.424公里,HDPE管道建设8.585公里,山坪塘整治11座,小型集雨设施7口;道路工程17.014公里,其中机耕路10.457公里,生产便道6.557公里。

2021-2022

6000

高标准农田建设

6

2021—2022年通江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转移支付)

瓦室镇、沙溪镇、春在镇、诺江镇、陈河镇、唱歌镇、麻石镇、广纳镇、铁佛镇、毛浴镇、诺水河镇

1.2021年度田型调整7900亩,地埂建设109.12公里;地力建设2.96万亩,整治渠道30.608公里,新建蓄水池160口,整治山坪塘62口,渠系建筑物2082处。管灌(高效节水灌溉措施)7300亩;机耕路56.26公里,生产路19.57公里;

2.2022年度土地平整3493亩,地力培肥4.1万亩,新建渠道41.00公里,山坪塘87座、小型集雨设施120座、渠系建筑物121处,高效节水0.15万亩,机耕道37.30公里、生产便道14.74公里。

2021-2022

24150

高标准农田建设

7

2021年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灾损修复高标准农田项目

陈河镇、麻石镇、杨柏镇

土地平整779亩,农田地力培肥1.53万亩,整治山坪塘18座,小型集雨设施13口,衬砌渠道5.93公里,安装HDPE管道0.5公里,整治机耕道12.765公里,新建田间生产路10.814公里。

2021

4590

修复灾损高标准农田

8

2023—2030年通江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铁佛镇、广纳镇、春在镇、民胜镇、杨柏镇、火炬镇、新场镇、涪阳镇、洪口镇

土地平整27600亩,地力培肥10.13万亩,新建渠道115.51公里,山坪塘90座、小型集雨设施128座、提灌站10座,高效节水1.01万亩,机耕道61.82公里、生产便道72.23公里。

2023-2030

29790

高标准农田建设

9

2023—2030年通江县高标准农田提质改造项目

铁佛镇、沙溪镇、瓦室镇、洪口镇、民胜镇、三溪镇、火炬镇、春在镇、广纳镇、麻石镇、涪阳镇、诺江镇、新场镇、板桥口镇、陈河镇、至诚镇、龙凤场镇、永安镇、杨柏镇、烟溪镇

土地平整60300亩,地力培肥21.97万亩,新建渠道292.67公里,山坪塘220座、小型集雨设施330座、提灌站23座,机耕道152.1公里、生产便道173.08公里。

2023-2030

65910

高标准农田提质改造

10

通江县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

 

治理采煤沉陷区120平方千米,配套建设沉陷区居民避险搬迁,道路、水利、能源通讯、社会事业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生态修复与环境整治,接续替代产业平台等。

2021-2025

18000

矿山生态修复

11

露天矿山生态修复项目

诺水河镇、两河口镇、铁溪镇、泥溪镇、毛浴镇、麻石镇、广纳镇

对通江县境内还在生产的露天矿山进行生态修复,做到有序开采和严格管控。

2021-2030

2000

矿山生态修复

12

通江县土地整治垦造水田项目

民胜镇、广纳镇、铁佛镇 麻石镇、火炬镇、龙凤场镇、洪口镇

对中低产田地、旱地6000亩、残次林地进行整治,解决区内耕地碎片化、质量退化问题。

2025-2030

30000

耕地提质改造

13

通江县土地开发复垦项目

火炬镇、沙溪镇、龙凤场镇、至诚镇

对未利用、低效建设用地进行开发复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025-2030

10000

土地开发

14

通江县龙凤场镇红旗村、长乐村土地整理项目

龙凤场镇

对村内闲置耕地9000亩、残次园地、林地进行复垦以增加耕地面积。

2023-2025

1100

土地整理

15

通江县水土保持工程

县域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达到 148.48 平方千米。

2021-2025

5190

水土保持

16

通江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

县域

实施综合环境整治示范项目,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农村生活垃圾整治工程、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工程

2021-2025

30000

环境综合整治

合计

/

353730

/

第二节  生物多样性网络建设重点工程

生物多样性网络建设重点工程共部署4个重点项目,涉及通江县全域。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地空间布局,建立和完善生态网络,开展生态缓冲带建设,改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破碎、自然保护地缓冲区等生态空间被挤占、生态廊道受阻等问题,提高生态网络结构和功能稳定性、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连通性。

严格管控生态保护红线内人类活动,优先保护良好生态系统和重要物种栖息地。依托河流水系、生物迁徙通道、城市绿地、景观绿道、绿色基础设施等,建立和完善有机串联生态、农业、城镇空间的生态网络。围绕水资源、水环境和水质量安全,加强流域重要支流、重要水源地的水质、生态流量监测。

                            生物多样性网络建设重点工程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建设时序(年)

投资(万元)

1

通江县自然生态保护监测及评估体系建设项目

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布设水、大气、土壤监测点位,采购、安装监测设备,建立数字监控平台。

2021-2025

400

2

通江县生物物种保护及生态环境应急指挥中心项目

建设通江县生物物种保护及生态环境应急指挥中心,包含生物物种保护、生态环境监测基地、环境应急指挥基地、宣教展示中心、珍稀植物培育基地。

2021-2025

3000

合计

/

3400

第三节  生态保护修复支撑体系建设重点工程

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在大通江河、小通江河、澌滩河、月滩河等主要河流和库区沿岸建立生态防护带,修建堤防、清理淤泥,推进水环境的生态保护。因地制宜实施封育保护、生态补水、生物栖息地恢复与重建,提升区域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恢复水生生物完整性。

推进生态监测评价预警体系建设。完善针对生物多样性、水土保持、湿地动态变化、水环境等方面的监测。建立统一、实时、多尺度、常态化的生态监测评价预警体系,逐步掌握全县生态数量、质量、结构、功能、分布等家底,动态监测重大生态问题,及时预警生态风险,评估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监测和评估生态系统保护恢复成效。

加快基础保障设施建设。围绕强化各类自然保护地监测、提升重点生态资源保护能力,推进森林防灭火、林草有害生物防治、种质资源保存、基层管护站点等建设,着力提高装备现代化水平。

                    生态保护修复支撑体系建设重点工程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建设时序(年)

投资(万元)

1

通江县森林防火指挥系统建设项目

建立防火指挥中心、建立健全网络卫星监测体系,建设林区防灭火通道、防火检查站、瞭望监测系统等防火基础设施。

2021-2030

21000

2

预警体系建设项目

建设智慧应急管理系统,规模以上的矿业 、危化、工贸等企业安全风险防控、信息传输及预警系统建设;重点行业(交通、国土、住建、水利等)安全风险、信息传输及预警系统建设;森林防火、防洪度汛、抗旱等重点管控设施设备。

2020-2025

70000

3

环境风险现状解析能力建设项目

开展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和环境应急资源调查。

2021-2025

1000

4

饮用水水源地自动监测网络建设项目

新建通江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加装生物毒性及视频监控系统。

2021-2025

800

5

重点排污单位及重点环境监管企业连续监测系统建设项目

对重点排污单位及重点环境监管企业安装50套连续监测系统,提高污染源在线监测覆盖率,保证污染源数据情况的全面实时连续动态掌控,并保证数据接入省级数据平台。

2021-2025

1000

6

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自动监测监控网络建设项目

对涪阳污水处理厂入河排污口等32个经过排查溯源后予以保留的排污口设置监测点32个、标志牌32块,安装视频监控系统32套,计量系统32套、在线监测系统32套。

2021-2025

1500

7

通江县大气环境监管能力建设项目

在通江县主要网格化区域、重要交通道路节点等建设黑烟车抓拍系统4套,秸秆焚烧监控系统30套,空气质量监测微站3个。

2021-2025

480

合计

/

95780

第七章  资金估算

第一节  投资测算

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资环〔2021100号)《四川省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咨询收费暂行规定》等有关行业标准,测算通江县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总投资约132.17亿元。

                          规划项目总投资测算表

序号

重点工程

估算费用(亿元)

1

诺水河-空山生物多样性与森林保育提质修复工程

25.4

2

大通江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保护修复工程

41.46

3

小通江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维护修复工程

18.9

4

驷马河流域水源涵养与土地综合整治修复工程

1.12

5

中南部河谷水土流失与土地综合整治修复工程

35.37

6

生物多样性网络建设重点工程

0.34

7

生态保护修复支撑体系建设重点工程

9.58

总计

132.17

第二节  资金筹措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自然资源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2019号)、《四川省自然资源领域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实施方案(川办发〔202158号)》要求,通江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大工程投资由中央与地方共同承担支出责任,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央财政资金、地方政府性资金和社会资本出资统筹解决。

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支持范围包括退化草地治理、人工营造林、退化林修复、退耕还林还草、种林补助、退化湿地修复等,按中央补助80%匡算。

中央财政资金重点支持范围包括鼠虫害治理、封山育林、中幼林抚育、森林有害生物防控、退耕还林还草现金补助、退化湿地修复(湿地公园)、水土流失治理、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公益林管护等生态保护、生态补偿类措施,结合既有政策匡算。其中封山育林100/亩(集体)-120/亩(国有)、中幼林抚育200/亩、退耕还林还草1200/亩、水土流失治理68/平方千米、湿地公园补助80%,其余按照中央财政全额补助。

综上可估算,项目总投资132.17亿元。在中央财政资金下达105.74亿元的前提下,地方政府性资金和社会资本还应配套相应的财政资金26.43亿元。

第三节  资金平衡

落实《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关于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意见》等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活力。27.91亿元按社会资本出资60%,地方政府性资金出资40%进行资金平衡测算,至2035年,地方政府性资金应出资的总金额不低于11.164亿元。

第八章  综合效益分析

第一节  生态效益分析

通江县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实施,统筹推进森林质量提升、水土流失防治、重要河湖湿地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综合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矿山生态修复等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力争湿地保护率达17.81%,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85%

通过开展小流域综合整治、森林抚育、河道综合整治、生态监测、生物多样性调查保护等工程,提升河湖生态系统整体质量,增强县域内生态环境水土保持综合能力,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提升生物生存环境质量,扩大野生动植物自然栖息地范围。进一步优化生态安全格局,重点生态问题得到遏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质量显著提升,优质生态产品供给面扩大,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二节  经济效益分析

依托通江县原生态旅游资源,完善各类自然保护地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旅游生态圈,延伸产业链,进一步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重点工程实施后将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森林、草地和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丰富林下、草下、水下生态产品供给,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耕地质量,提升粮食产能,降低土壤退化对农业生产活动的不良影响,防止或减少森林火灾和自然灾害等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通过逐步改善自然生态质量,将为生态旅游、康养度假、林竹经济等生态产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有助于促进形成特色突出、布局合理、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生态产业带,打造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通过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有利于稳定和扩大就地就业机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使群众从生态保护中直接受益,推动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目标,促进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第三节  社会效益分析

通过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实施,统筹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高县域内基本农田质量,农业耕作的物质基础得到保障,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不断提升,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利于生态旅游、休闲产业迅速发展,能够切实开拓群众增收渠道,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当地居民收入来源。河道的综合整治,沿河两岸景观的提升,为群众提供休闲锻炼之处,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有效提高农村居民生活品质,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区域植被覆盖度增加,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提升,水土流失、森林火灾等周边居民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逐渐减弱。随着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改善,人民在生态保护中切实受益,有利于生态保护建设深入人心,从而推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

第九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创新体制机制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层层落实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目标任务,编制有关重点工程实施方案、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责任主体和进度要求,全面落实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各项工作任务。建立由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牵头、各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生态修复工作协调机制,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推进工程顺利实施,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效果。要高度重视创新制定保障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落地实施的机制和规章制度,探索适合通江实际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生态价值评估体系,建立健全监测评估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为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保驾护航,不断开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新局面。

第二节  建立政策体系

积极出台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实施、工程管理、资金保障、监测监管等相关文件。建立健全两山理论转化政策体系,切实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完善公共财政支持政策,将生态修复重大、重点工程作为各级财政的重点支持领域,在地方各级财政设立相应专项,稳定支持渠道,确保财政资金投入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目标任务相适应。研究制定激励社会资本、金融资本等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政策,鼓励积极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在用地指标、资金奖补等方面给予支持,研究制定协同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政策。

第三节  落实规划传导

以系统解决通江县核心生态问题为导向,结合通江县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需求,按照省、市级生态总体布局要求,统筹通江县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目标任务,将规划目标任务落实到乡镇,实现生态修复规划目标任务的有效传导。

纵向上,分解落实省、市级生态修复总体布局为导向,构建省镇(乡)生态修复规划四级纵向传导体系,强化生态修复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

横向上,加强县级相关职能部门事权协调,推动县级森林高质量发展规划、水土保持规划等生态修复相关专项规划衔接,构建多部门参与的生态保护修复协作框架,保障规划横向统筹协调。

第四节  实施考核机制

严格规划实施监管,建立健全规划监督、执法、问责联动机制,创新监管手段,强化信息互通、成果共享,形成人大、政协、纪检、司法、监察、审计、社会等各方监督合力。建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实绩考核制度,夯实生态修复的主体责任,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主要任务纳入部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相关考核情况纳入自然资源执法督察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第五节  强化资金保障

统筹整合各部门、各类项目资金,加大对生态修复重大工程资金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生态补偿资金支持,不断优化政府资金投入,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撑和引导作用。拓宽投融资渠道,强化多元化资金筹措方式,激励和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工商资本、金融资本等投资或参与生态修复项目建设和管理,形成资金投入合力。积极支持通过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应用,投入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通过激励与约束并举的方式,夯实企业生态修复的主体责任,提高企业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投入。

第六节  提高科技支撑

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合作,建立专家智库,形成专业咨询团队,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撑。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开展生态修复突出问题和关键技术研究,集成一批先进管护实用技术和实施模式。推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在生态修复工程的研发、成果转化及推广应用。研究制定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调查评价、规划设计、绩效评价等相关技术标准和指南,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标准保障。加强信息化建设,基于自然资源一张图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及时报备项目的立项、审批、实施、竣工验收和实施评估等信息,实现基于生态现状的规划范围可查、实施区域可看、管理流程可溯、实施效果可评的生态修复全业务链管理,以信息化促进管理精细化。

第七节  建立项目储备库

县级自然资源部门结合国家级、省级、市级生态安全布局及通江县生态修复需求,统筹谋划生态修复重大项目库的建设、管理和运行,其他部门依据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确定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按照职责分工,与自然资源部门共同推进生态修复重点工程项目实施。积极争取中央生态保护修复资金和省级补助资金,夯实项目实施基础,确保规划落地落实。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进入县级项目库的择优予以财政资金支持,未入库项目原则上不予安排资金。

第八节  严格评估监管

完善动态监测体系,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基础信息平台和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建立生态修复动态监测体系,结合人工抽查方式,开展项目申报、规划设计、工程施工、竣工验收、综合评估等全生命周期跟踪监管,实现全覆盖监测。

强化规划执行情况监督和检查,开展生态修复规划实施情况全面评估,定期公布重点工程项目进展情况和规划目标完成情况,确保主要目标任务落地显效。

第九节  鼓励公众参与

建立多领域、跨学科、高层次的专家库,参与规划审查和咨询论证,指导生态修复规划实施,提高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工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建立生态修复工作公众参与机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鼓励和引导公众广泛参与、持续做好流域生态修复工作,积极营造全社会保护生态的良好风气。依托网络信息平台,切实加大生态环境修复的宣传力度,开展生态修复相关政策解读培训,普及生态修复知识,提高公众对生态修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附录:术语与定义

1.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2.生态廊道:也称生物廊道,是指在生态环境中呈线性或带状布局、能够沟通连接空间分布上较为孤立和分散的生态单元的生态系统空间类型,能够满足物种的扩散、迁移和交换,是构建区域山水林田湖草完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三大空间:指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

4.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一类是生态系统产品,另一类是对人类生存及生活质量有贡献的生态系统功能。

5.生态产品:是指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

6.生态系统恢复力:又称弹性,是指生态系统维持结构与格局的能力,即系统受干扰后恢复原来功能的能力。

7.生态脆弱性:是生态系统在特定时空尺度相对于外界干扰所具有的敏感反应和自我恢复能力,是生态系统的固有属性。

8.生态修复:亦称生态恢复。是指协助退化、受损生态系统恢复的过程。生态修复方法包括保育保护、自然恢复、辅助修复、生态重塑等。

9.保育保护:亦称保护保育。对于代表性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栖息地,采取建立自然保护地、去除胁迫因素、建设生态廊道、就地和迁地保护及繁育珍稀濒危生物物种等途径,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提高生态系统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原住民文化与传统生活习惯。

10.自然恢复:对于轻度受损、恢复力强的生态系统,主要采取切断污染源、禁止不当放牧和过度猎捕、封山育林、保证生态流量等消除胁迫因子的方式,加强保护措施,促进生态系统自然恢复。

11.辅助修复:亦称辅助再生。对于中度受损的生态系统,结合自然恢复,在消除胁迫因子的基础上,采取改善物理环境,参照本地生态系统引入适宜物种,移除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的物种等中小强度的人工辅助措施,引导和促进生态系统逐步恢复。

12.生态重塑:亦称生态重建。对于严重受损的生态系统,要在消除胁迫因子的基础上,围绕地貌重塑、生境重构、恢复植被和动物区系、生物多样性重组等方面开展生态重建。

13.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指为维护国家或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根据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连通性的保护需求,划定的需实施特殊保护区域的面积。

14.城镇开发边界:是根据空间地理中地形地貌、自然生态、环境容量和基本农田等因素划定的,是可以进行城市开发或禁止进行城市开发建设区域的空间界限,也就是允许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最大边界。

15.永久基本农田:即对基本农田实行永久性保护,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改变其用途,不得以任何方式挪作他用的基本农田。

16.自然保护地占比: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比例。

17.森林覆盖率: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和竹林地以及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农田林网以及四旁(村旁、路旁、水旁、宅旁)林木的覆盖总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率。

18.耕地保有量:规划期内必须保有的耕地面积。

19.森林蓄积量:亦称木材蓄积量。即一定面积森林中现存各种活立木的材积总量。

20.湿地保护率:受保护湿地占湿地总面积比率。

21.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主要草地类型的植被盖度与其所占面积比重的加权平均值。

22.森林质量提升面积:通过生态修复手段使森林生态质量和功能提升的森林面积。

23.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指中心城区内绿地总面积与常住人口规模的比值。

24.城区公园绿地、广场步行5分钟覆盖率:指城区400平方米以上公园绿地、广场周边5分钟步行范围覆盖的居住用地占所有居住用地的比率。

25.绿色矿山占大中型生产矿山比例:纳入各级绿色矿山目录的大中型生产矿山数量与全县大中型生产矿山数量的比值。

26.农用地整理面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通过一定的工程措施对现有集中连片的耕地区域,进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27.新增湿地修复面积:在湿地退化区域,采用生态修复手段修复恢复湿地生态质量和功能的面积。

28.生态恢复岸线长度:整治修复后具有自然岸线形态特征和生态功能的河湖泊岸线长度。

29.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在水土流失区域,按照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各种治理措施,使土壤流失量达到容许土壤流失量或以下的面积。

30.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面积:指通过土地复垦、地质环境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等措施,实现矿山综合治理的面积。

 

附表1 通江县重点工程安排表.docx
    附表2 通江县重点工程项目资金投资测算表.docx
     .docx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